如果为明朝的军队编排一个战斗力排行榜,毫无疑问,戚家军将在步兵中名列第一。而若是在骑兵中评选出最强者,那无疑是关宁铁骑。假如我们设想一下关宁铁骑与戚家军之间的对抗,戚家军恐怕只能遭受挫败,毕竟即使是被誉为战术天才的诸葛亮,也没有成功研发出有效的步兵对抗骑兵的战术。
进入明朝中后期,国家的力量逐渐削弱,辽东地区频繁遭到后金骑兵的洗劫与破坏。孙承宗在听从他的学生袁崇焕提出的“辽人守辽土”招募方针后,决心在这一地区组建并训练一支骑兵,来抵抗后金的侵扰。于是,孙承宗开始在当地集结那些受到后金骑兵折磨的难民,向他们提出招募条件:身体强健、头脑清醒、倔强不屈,最重要的是要与后金骑兵怀有无法化解的仇恨。
经过层层严格筛选,最后选出3万余名符合条件的难民。随后,他们经历了单兵骑术、团队协作,以及实战对抗等多种训练,最终只剩下9000多人。孙承宗之所以如此严苛地进行选拔,是因为他深知自己需要一支具备极强战斗意志的军队:在冲锋的时刻,面对千军万马也绝不退缩;在防守的时刻,即便陷入重围也绝不投降,直至最后一人。
从后来历史的记录来看,关宁铁骑确确实实做到了这一点。为了培育这样一支特种部队,孙承宗不惜重金,首先为每位骑兵和他们的马匹全副武装,重甲从头到脚,将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严密,每人至少配备两匹战马,以便在战斗中轮换使用,最大限度提高部队的机动性。此外,关宁铁骑还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火器——三眼火铳。
这种三眼火铳由铁或粗钢铸造而成,拥有三个枪管,呈“品”字形设计,每个枪管的口径达到15毫米,长度在350至450毫米之间。枪管外部具有突出部分,能够容纳三发子弹。它的特点是穿透力极强,在50米以内可以轻易击穿重甲,而且子弹可以连发,打完后,枪管还可以作为铁棍使用,重重一击之下,绝对能造成致命伤害。
一流的装备,再加上极具战术眼光的指挥官,以及训练有素的士兵,这三者完美结合,造就了明朝最强大的骑兵——关宁铁骑。他们第一次正式步入历史舞台是在宁远城的攻防战中,以一万名残兵击败了声称有20万人的后金军,甚至在战斗中用大炮击毙了清太祖努尔哈赤。
然而,真正让关宁铁骑声名鹊起的是北京救援战。在这场战斗中,9000名关宁铁骑勇敢面对4万名八旗精锐,这是自明成祖朱棣以来,中原骑兵首次与蒙古骑兵展开正面交锋。双方历时八小时的激战,从日出打到日落,结果是后金军的八大贝勒中有两位重伤,八旗精锐则遭遇了超过1000人的伤亡,最终不得不溃败而逃。
虽然后来袁崇焕因崇祯皇帝的多疑而被斩首,关宁铁骑也随之转手于祖大寿和吴三桂。然而在1641年,祖大寿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投降清军,三年后,吴三桂也举起白旗,关宁铁骑至此退出了历史舞台,留下的只有那些佳话流传在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