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水上战役之一,标志着孙刘联军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周瑜凭借火攻策略取得了这场决定性的胜利。那么,周瑜是如何赢得这场著名战役的呢?答案很简单,就是“火攻”。然而,要实施火攻,必须依赖战船。那么,赤壁之战中到底有哪些战船参与了战斗呢?
根据《三国志·周瑜传》中的记载:“(黄盖)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预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参与赤壁之战的战船有三种:蒙冲、斗舰和走舸。
首先,蒙冲是一种什么样的船呢?据东汉刘熙在《释名·释船》中的描述,蒙冲是“外狭而长”,能够通过减少航行时水的阻力,提高船只的速度。同时,《武经总要》也提到,蒙冲船背上覆盖生牛革,左右两边设有空棹,能够有效防御箭矢和石块的攻击。船的前后左右还设置有弩窗,方便应对敌人进攻。显而易见,蒙冲船具备了强大的进攻性与防御性,非常适合用来发动突袭。黄盖选择了蒙冲,正是看中了它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火攻的先锋。
接下来是斗舰,斗舰的特点是什么呢?根据《武经总要》的记载,斗舰的船舷上设有女墙,能够有效保护士兵免受敌方攻击。船内的空间大约有五尺,船体上建有棚屋与女墙并列,且上面没有覆盖物,方便士兵的活动。船体宽大,使得斗舰能够装载大量的物资,黄盖便利用这一点,将干燥的荻草、枯柴和油料装船,以备火攻之用。
最后是走舸,走舸的特点也非常突出。《武经总要》中提到,走舸船舷上同样设有女墙,且船上配有精锐的士兵,驾驶速度极快,灵活性极强。它可以迅速来回穿梭,像飞鸥一样在敌人无法反应的情况下迅速行动。黄盖在战役中的运用方式,主要是将走舸系在蒙冲和斗舰的后面,利用猛烈的东南风推动火船向曹军靠近。在火船点燃后,黄盖指挥士兵乘走舸快速撤离,避免被敌军反击。同时,黄盖也利用走舸进行反击,乘机向曹军发动攻击。
因此,在赤壁之战中,战船种类繁多,各有特色,分别承担不同的战术任务。这与当时发达的造船技术和优秀的水军指挥人才密切相关。那么在三国时期,哪个国家的水军最强呢?答案显然是吴国。吴国水军无论在战斗力还是战略规划上,都要优于蜀国和魏国。然而,随着魏国的崛起以及西晋的建立,情况发生了改变。
西晋建立后,东吴与西晋之间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晋书·王濬传》中记载了西晋为了攻灭东吴,命令王濬修建庞大的舰船,王濬所建造的船只长达120步,可以容纳2000多人,甚至能够在船上骑马。为了让这些庞大的船只更具威慑力,船首还刻画了怪兽图案,以吓阻江神。王濬的舰队规模前所未有,足以震慑东吴。而当王濬带领水军顺流而下时,东吴末帝孙皓看到如此浩大的队伍后,立刻选择投降。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写道:“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诗句不仅展现了当时水军的强大,也勾画出王濬攻占东吴的壮丽场面。
研究三国历史时,裴松之注释的《三国志》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内容详细,注释丰富,是学习三国历史的好选择。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