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抗战胜利后,哪支杂牌军能够迅速崛起,毫无疑问是由徐源泉和萧之楚领导的直鲁军。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仅仅从抗战胜利后,这支直鲁军几位主将的职务变动就足以看出端倪。萧之楚被任命为第7绥靖区司令官,丁治磐担任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黄百韬则被提拔为第7兵团司令官。对于这些职务,很多人可能还不太熟悉。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军队的指挥体系发生了变化,由战区、集团军制转为绥靖区、兵团制。这个转变意味着,绥靖区就相当于过去的战区,兵团则等同于过去的集团军。一个本是杂牌军的部队,却能培养出三位高层将领,足以证明蒋介石对这支军队的极高重视。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萧之楚担任第7绥靖区司令官是一个较高的职位,丁治磐只是一个副司令官,似乎并不算重用。但这背后有更复杂的考量。第3绥靖区由王耀武担任司令官,但这个区域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绥靖区,还涉及到徐州绥靖公署驻山东的多个机关,统一管理着包括第2、4、9、10、11等多个绥靖区的党政军事务。如此庞大的系统,作为副司令官的丁治磐,责任显然非同小可,足见其受重用的程度。
再来看黄百韬,他担任第7兵团司令官后,统领的兵团下辖五个军,这在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场上是极为显赫的地位,尤其是在与邱清泉的第2兵团比较时,黄的兵团几乎不相上下。虽然有观点认为蒋介石是将黄百韬当作“炮灰”来使用,但如果没有相当的信任,蒋介石怎会把五个军交给一个将领指挥?
那么,蒋介石为何如此偏爱这一支原本的杂牌军?这要从萧之楚的经历说起。萧之楚之所以获得蒋介石的青睐,源于1929年方振武部哗变的事件。由于方振武反蒋被软禁在南京,他的部队第44和第45师陷入混乱,只有萧之楚所领导的一个旅能稳定局势,成功将哗变的各部重新整编,迅速恢复了战斗力。正因如此,萧之楚获得了蒋介石的赏识,并迅速得到提拔。
1930年初,萧之楚被任命为第44师中将师长,并兼任陆军第十军副军长,而徐源泉则是该军的军长。虽然萧之楚与徐源泉在两次北伐时曾有过对抗,但他们却因为职务上的重叠,不得不成为同袍。第十军内,萧之楚的第44师兵力一度达到26000人,比徐源泉领导的第48师要强大得多,这样的实力差距,让徐源泉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遂增调兵力进行调整。
1933年,萧之楚被晋升为第26军军长,他把自己的部队整合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军队,并在抗战中积极作战。尽管战功上并不显赫,但萧之楚的部队在战斗中几乎从未缺席,他的“勤奋”与忠诚,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评价。尤其是在武汉会战后,萧之楚被陈诚看中,进入了“土木系”,虽然此举导致了与何应钦的关系紧张,但依然为萧之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然而,萧之楚并没有如愿接任第26集团军总司令,而是继续承担双重军长职务。尽管这种安排在军史上并不常见,但蒋介石对他的信任与支持从未减少,尽管最终第26集团军未能突出表现,萧之楚依然被认为是一位忠诚且值得信赖的将领。
至于为何萧之楚在战争中屡次获勋章,尽管他的战功不突出,答案也许在于他为人忠厚,能团结周围的将领,且始终尽力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在蒋介石眼中,萧之楚并非一个完美的指挥官,但他的忠诚和执行力却是蒋介石所看重的。
最终,虽然萧之楚的军事能力未能令人惊艳,但他作为蒋介石心腹的地位不言而喻,特别是在抗战胜利后,尽管第3绥靖区的指挥官位置未能如预期由他担任,但他依然被视为蒋介石的重要支持力量。抗战结束前,蒋介石让他带病赴陆军大学深造,以示重用之意。
除此之外,萧之楚的次子萧逸,也是中国新武侠小说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如《饮马流花河》等,使他成为与金庸、古龙齐名的“南金北萧”。尽管萧逸一生未曾正式工作,但他的影响力在武侠界堪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