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谋略,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谋士,被誉为“大明朝第一谋臣”。他精通经史,特别擅长道家学问,许多人将他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相提并论,称其为“诸葛亮后的智囊”。流传千百年来,民间有句俗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也反映出刘伯温在后世心中的崇高地位。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卧龙,刘伯温则是明朝的开国元勋。这两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智者之间的联系,常通过一些民间传说得以流传。中国历史中的许多有才之人,往往都带有一种傲气,而刘伯温也不例外。有人说,刘伯温在心中并不认为诸葛亮能与自己相提并论,甚至对比诸葛亮有所自信。
据民间流传,刘伯温有一次带领部队途经诸葛庙时,下令让军队在原地修整。他自己则带着几名随行人员进入庙中。当他站在诸葛亮的神像前,开口说道:“孔明一生心力全投入于蜀汉的事业,死于忠诚,却也只能分得三分天下。可我,刘伯温,却帮助陛下一统了整个天下。”他的这番话似乎暗含着自己在功勋上的超越之意。随即,他在庙墙上留下了一副对联:“三统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然而,刘伯温并没有就此止步。他怀疑诸葛亮作为一代智者,必定会留下某些兵书或密谋之物。于是,他指示下属在庙内四处搜查,最终并未找到任何兵书,但却在一块匾额后面,意外发现了一首诸葛亮的打油诗:“三统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我知后有刘伯温,你知你后有何人?”当刘伯温看到这首诗时,心中不禁一阵羞愧,深感自己曾轻视了诸葛亮的智慧。在整理好情绪之后,刘伯温在诸葛亮的神像前郑重磕了三个响头,顿时心生敬意。也正是在那一刻,他意识到,过度专注于结果,可能会让他走上过于自负的危险道路,最终导致与皇帝产生矛盾。因此,他决定辞去官职,回归田园,潜心修身。
在元末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刘伯温怀着辅佐国家的宏愿,投身于朱元璋麾下,帮助他制定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策略。《时务十八策》一书,便是刘伯温智慧的结晶,书中展现了他如何在治国理政、军事谋划等方面展现独到的见解,并为朱元璋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这些政策为朱元璋从打下明朝江山到实现国家的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持。
虽然刘伯温拥有与诸葛亮相媲美的智慧,他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命运。虽然他辅佐朱元璋成功建立了明朝,但因其过人的才智,开始遭到帝王的猜疑。刘伯温辞官归隐不久,他的竞争对手李善长也辞去了官职,导致丞相之位出现空缺。朱元璋随即召见刘伯温,询问是否有合适的丞相人选,实际上他是在试探刘伯温的忠诚。朱元璋首先提到杨宪,刘伯温却坚决反对,认为他虽有才干,却缺乏担任丞相的气度。随后,朱元璋提到汪广洋,刘伯温又表示汪的胸怀狭窄,根本不适合这一重职。接着,朱元璋提到胡惟庸,刘伯温更是毫不留情地表示,胡惟庸的能力无法驾驭如此重要的职位。最终,朱元璋感慨道:“看来,只有你最适合担任丞相。”然而,刘伯温拒绝了这一提议,表示自己性格刚烈,不能忍受繁琐的政务,担任丞相恐怕会辜负皇上的期望。朱元璋最终还是不听,任用了三位刘伯温所不推荐的人。果然,这三人上任后均因罪被罢免,刘伯温的预言得以验证,朱元璋的对刘伯温的忌惮与日俱增。
到了洪武八年,刘伯温因为风寒病倒,朱元璋得知消息后派胡惟庸和御医去诊治。可惜,刘伯温服用了御医开的药后病情更重,体内似乎有石块在压迫,痛苦加剧。最终,他带病面见朱元璋,向他反映药物问题,然而朱元璋并未理会,只是冷淡地回应道他多虑了。此时,刘伯温意识到,这药可能是朱元璋亲自下令让人送来的。于是,他决定回家乡,谢绝所有治疗,心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临终时,刘伯温嘱咐家人:“我死后,一定要把那本天文书交给皇上。从此,我们刘家的后代不要再接触这一门学问。”就这样,刘伯温于洪武八年四月十六日去世,享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