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对汉服的热潮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男生开始尝试留长发,渴望与古代人的风范相呼应,打算扎个汉人发髻。然而,许多人往往在坚持到一半时就心灰意冷、选择放弃,原因也不复杂:打理起来实在太麻烦了。其实,这种情况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当代人的懒惰。在古代的绝大多数时期,中国人普遍并不喜欢洗头,甚至有些人连洗澡的习惯也不足。
据研究者发现,秦朝时期的文献记载表明,当时的人们大约每三天才洗一次头。汉朝的法律明确规定,官员每工作五天就有一天的假期,专门用来休息和洗头,史书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汉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在这里,可以看出,“沐”专指洗头,而“浴”则意为洗澡。这也反映出汉朝人对洗发这一行为的极大重视和依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更加崇尚洒脱的生活方式,很多人选择不洗头、不洗澡,那些拥有魏晋风骨的文人墨客,往往邋里邋遢,长年不洗头、不洗澡,成为了时代的“槽大叔”。不过到了唐宋时期,情况略有改观。当时的法律与汉朝的制度类似,也规定了官员的休沐时间,但频率改为每十天一次。可老朱,作为一个勤劳的皇帝,规定全国的官员必须也得是“劳模”,几乎没有假期,这使得官员们往往忙碌得无暇顾及个人卫生。
根据《红楼梦》中的描写,我们可以推测出清朝时期平民大致上一个月才会洗一次头,而在洗头时,他们还可以加入一些花露水、鸡蛋或香皂等添加物。如此一来,每次洗头的费用也颇为可观。然而,这种洗头的奢侈生活,仅仅适用于中上层阶级。对于广大的劳动人民而言,洗头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不仅水资源有限,许多日常清洁用品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以购买。因此在清末的许多记录中,我们看到,一些女性可能一年才洗一次头,平时用梳子梳理以去除头屑和虱子即可。
在一些到清朝传教的西方人士的日记中,也能找到相关的记载,甚至被一些西方学者专门引用和详细讨论。比如,一位名叫罗麦德的英国人在中国期间进行了一项调查,甚至抛出了一个传教士的说法:“当我在旁边看到一个清朝男子洗头,当他解开发辫时,刺鼻的酸臭味立刻扑鼻而来,我显得极为反感,几乎忍不住呕吐。”的确那时许多清朝人频繁仅用水轻轻梳理头发,夏天才会彻底清洗一次,连到明年夏天再次进行清理。由此可知,清朝人的头发卫生程度之低下。因此,大家是否知道古人为何赞美头发光亮是“油亮油亮”呢?这自然是因为需要用油来保持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