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为何失去卫青霍去病之后,晚年连打败仗?
迪丽瓦拉
2025-09-13 07:03:10
0

汉武帝一生致力于与匈奴的战斗,然而在失去了卫青与霍去病之后,晚年的军事表现却出现了连续的失败。汉武帝,这位被誉为英明的君主,在位期间通过多次战斗扩大了汉朝的疆土,特别是在卫青和霍去病的辅助下,汉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屡获胜利,匈奴人几乎被打得溃不成军。然而,当这对传奇将领相继去世后,汉武帝的晚年战绩却逐渐下滑,屡战屡败。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一反转?仅仅是因为失去了两位出色的将领,还是汉武帝的军事才能在晚年逐渐衰退?又或者,背后还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呢?让我们一同探讨。

一、汉武帝晚年与匈奴作战的失利

公元前103年,是漠北之战后的第16年,霍去病已经去世14年,卫青也刚刚去世3年。汉匈战火再次爆发,这一年起直至公元前90年,汉朝与匈奴展开了四次大规模的战斗。然而,这些战役与卫青和霍去病时代的辉煌胜利截然不同,汉军却一次次败北,甚至没有赢得一场胜利。

第一次失败发生在公元前103年。那年,匈奴的儿单于刚刚继位,年轻的他性格暴躁,残忍无道。而此时正值寒冬,匈奴民众苦于严寒和困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左大都尉谋反,计划杀掉儿单于然后投降汉朝。汉武帝听闻此事后异常高兴,立即指示在边境修建“受降城”,并派遣赵破奴带领军队前去接应左大都尉。

赵破奴曾是霍去病的亲传弟子,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并且在漠北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他领导的700骑兵曾成功攻克西域楼兰,威名远扬。看似最适合执行此任务的人选,然而命运弄人。由于左大都尉的谋反计划未能成功,反而被儿单于杀害,匈奴立即增强了防备。儿单于是时派遣左贤王率领8万匈奴骑兵准备拦截赵破奴的军队。

尽管赵破奴在与匈奴军的交战中斩敌千余,但最终却陷入被围的境地。正当他准备撤回受降城时,突然决定带领一小部分亲兵单独外出寻水,结果不幸被匈奴俘获。原本的两万汉军失去了主帅,依照军法这些士兵将面临被处决的命运,最终只能向匈奴投降。如此一来,汉朝便在与匈奴的第一战中遭遇了毁灭性失败,主帅被俘,军队全员溃败。

接下来的公元前99年,汉武帝再次出兵讨伐匈奴,由李广利带领3万大军出征。这一次,李陵也被召见并命令负责粮草运输。然而,李陵却意气风发,提出亲自率领5000精兵深入匈奴腹地,汉武帝虽然担心没有足够的马匹,但因看重李陵的雄心,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李陵的5000人精锐部队在一路上屡次突破匈奴的防线,直到浚稽山与匈奴的3万骑兵交战。凭借车阵的优势,汉军一度占据上风。匈奴单于怀疑这场战斗是汉军的诱敌之计,准备撤军,但恰在此时,叛徒出卖了汉军的虚实情况。匈奴得知汉军兵力仅为5000人后,再次发起猛烈进攻。最终,李陵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约400人幸存。李陵的兵力损失惨重,但也让匈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损失超过1万人。

这两次战役,汉朝不仅损失惨重,主帅被俘,军队全灭,还让人不得不反思,这样的战败背后是否仅仅是失去了卫青与霍去病的原因,或者说汉武帝的军事才能已无法与往日相比?

二、失利的根本原因

汉武帝晚年与匈奴作战的失利,并非简单的军事能力下降,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卫青和霍去病这对传奇将领的去世,是导致汉军失利的关键原因。他们不仅勇猛且具有丰富的匈奴作战经验,屡屡创造奇迹。随着他们的离世,汉朝失去了两位能征善战的统帅和深入了解匈奴的军事专家。赵破奴和李广利等后继将领虽然从他们手下接受过训练,但终究无法与这些名将相提并论。

其次,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汉匈战线逐渐拉长。早期,汉军在河套、河西等地作战,距离较近,但随着战争的推进,汉军出征匈奴的路线越发远,赵破奴被俘时已行军2000多里,李广利则深入匈奴腹地上千里。如此长途行军,极大地增加了后勤补给的压力,也消耗了大量士兵的体力,给汉军的作战能力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再者,漠北之战后,汉军的马匹数量大幅减少。虽然经过16年休养生息,但汉军的骑兵依然数量不足,而骑兵正是与游牧民族匈奴作战时的决定性力量。马匹的短缺直接影响了汉军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此外,尽管匈奴在长期战斗中减少了大量人口,但他们的战斗力并没有完全消失。儿单于和左贤王等新一代匈奴将领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干,并且非常擅长利用游牧民族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战术,使汉军屡屡陷入困境。

这四大因素——卫青和霍去病的离世、战线拉长、马匹短缺以及匈奴的战斗力未衰,这共同导致了汉武帝晚年对匈奴作战的失利,哪怕他在年轻时战无不胜,也难以扭转这一局面。

三、汉武帝晚年军事决策的反思

汉武帝在晚年的军事决策中,除了受到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在一些方面做出了不当决策,值得深刻反思。

首先,汉武帝对将领的任用存在失误。赵破奴虽是霍去病的亲传弟子,但独当一面后却屡屡失败。公孙敖、公孙贺等人也没有建立起过显著的战功。然而,汉武帝依然频繁任用这些人,导致多次严重失利。相反,李陵的表现虽然年轻且冲动,但却有着丰富的匈奴作战经验,汉武帝未能重用他,反而让他在没有足够支援的情况下前往匈奴腹地作战,最终导致惨败。

其次,汉武帝的战略部署也出现了问题。例如,公元前103年,得知匈奴内乱的消息后,汉武帝急于修建受降城,却未做好充分准备,最终导致赵破奴被俘。而公元前99年,汉武帝没有给予李陵足够的兵力和支援,导致全军覆没。此外,公元前97年,汉武帝集结的21万大军分兵多路,主力只有13万,兵力远远不足以应对匈奴。

再者,汉武帝在指挥上也存在严重失误。公元前90年,李广利在匈奴腹地取得胜利后,本可以带兵回朝,但因为汉武帝的指令而感到困扰,最终导致了全军覆没。

最后,汉武帝在人才培养上的短视也加剧了失利的局面。卫青和霍去病的离世后,汉武帝未能及时培养新的军事人才,导致晚年只能依赖那些平庸的将领,即便李陵展现出色的军事才能,汉武帝也没有给予他应有的重用。

四、汉武帝晚年军事失利的影响

汉武帝晚年对匈奴的连续失败给汉朝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直接威胁到汉朝的政治稳定和国力。

首先,汉朝在北方边疆的防线遭遇了严重削弱。公元前103年,赵破奴全军投降后,匈奴占领了朔方郡,开始向南扩展。公元前99年,李广利战败,匈奴重新占领了河西走廊。公元前90年,李广利败北,匈奴军队甚至逼近雁门关外,北方防线几乎全面崩溃。

其次,匈奴趁胜追击,威胁到汉朝的核心区域。匈奴军队直逼关中,甚至一度攻陷了酒泉郡。汉朝北方防线的崩溃,也让中央政权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

再次,汉武帝的威信受到了巨大打击。汉朝的朝野开始对汉武帝的军事决策产生质疑,认为这位曾经的“英主”已经不再具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来应对匈奴。

最后,汉朝的国力遭遇了严重消耗。汉武帝晚年对匈奴的三次大战动用了20万大军,但最终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伪满皇宫博物院与吉林建筑科技学... 11月14日,伪满皇宫博物院与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在M+悦读空间共同举办了“空间的语言——《证人溥仪》的...
原创 宋... 在我们之前的讨论中提到,宋庆龄和毛主席的出生年份相近,两人分别是在1893年1月27日和1893年1...
原创 如... 第一位,东汉评论家许劭; 最出名的评价——曹操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得到了...
花脚大仙分享:《观天下——大明... 《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系列8 南京博物院特展 花脚大仙分享 南京博物院“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展...
原创 晚... 一组老照片,为大家展示晚清社会人文风貌。触目惊心的“三寸金莲”、戴枷示众的犯人、自恋照镜子的慈禧太后...
原创 杀... 宋朝历史中,最令人痛心的事件莫过于靖康二帝被俘,而最令人惋惜的则是忠臣岳飞的冤死。 岳飞凭借一首...
知名明史学者、福建师大历史系原...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知名明史学者、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原系主任唐文基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
原创 非... 一个国家坐拥黄金、铀矿、石油这些宝贝,却依然陷在贫困的泥沼里,这本身就已经够魔幻的了。这样的剧本,在...
41岁古人类学家付巧妹入围“新... 11月24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正式揭晓第三期“新基石研究员”获资助名单,35位科学家上榜。 澎湃新闻...
原创 罗... 每个人都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但也不乏一些不为人知的短处。这本来并不奇怪,因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城市记忆... 央广网北京11月24日消息(记者 王进文)“新建的文化墙真好看,不仅有老照片,还有酒仙桥独特的历史记...
原创 刘... 刘邦手下有几个非常忠诚的部下,比如夏侯婴、樊哙、卢绾等人。他们对刘邦的忠心与别人不同,是那种可以不顾...
原创 新... 11月19日,新加坡总理黄循才出席澎博社经济论坛,竟然恬不知耻的说道:让日本自卫队进入东南亚,维持治...
原创 中... 《史记》记载中提到,黄帝在击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最终合符釜山,从各个部落的图腾中抽取了部分元素...
原创 清... 鸦片战争后的70多年里,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屡遭外敌欺凌,不仅丧失了大量的领土,还将许多国土割让给了外国...
原创 如... 前言 大家都知道,魏、蜀、吴三国中,魏和蜀的许多君主和臣子都具备进取心,而东吴则偏重于稳定和自保。因...
原创 保... 为了更好地照顾许世友将军的晚年,首长特别安排了一位保健医生——顾锦萍。顾锦萍来自南通,年仅二十岁时便...
原创 玄... 有一句古话说,打天下可以很快,但治天下却需要时间。军事虽然重要,但它是政治的延续,政治的作用比军事更...
原创 草... 你可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故事是流传数百年的经典之一,但你或许并不清楚,历史上这个计策与诸...
大禹父子治水是神话?真实文献告... 大禹治水的成功与丰功伟绩,奠定了中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的基础,是华夏民族精神的象征;大禹精神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