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灭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无论是刘邦顺利进入咸阳,还是项羽杀死了秦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子婴,均可认为秦朝是倒在了楚国人的手中。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应验了。这段历史的细致回顾可以发现,秦朝的灭亡并非偶然,而是东方六国旧贵族联合在短短两年内摧毁了秦朝的统治。这一过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呈现出一种渐进性的破坏与反击。
这种历史现象可用“兴灭继绝”来解释,这四个字在中国历史的起义和国家更替中多次出现。今天,我们便来探讨“兴灭继绝”是如何一步步撼动大秦帝国的根基的。
一、何为“兴灭国”
“兴灭继绝”表面上看似四个相连的词汇,然而其中的“兴灭”与“继绝”其实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分别代表着起义的不同阶段。有人将这四个字解读为“兴灭国”和“继绝世”两大概念。
秦二世元年七月,即公元前209年,陈胜与吴广等一行人被派往渔阳戍守边疆,然而途中遭遇大雨,错过了回程的期限。根据秦朝严酷的法律,延误将面临死刑。于是,陈胜和吴广带领900多名徭役反抗秦朝暴政,揭竿而起,开始了震撼历史的大泽乡起义。
虽然起义军的力量初期较弱,但由于“天下苦秦久矣”的民间氛围,起义迅速得到各方支持,陈胜所领导的张楚政权便应运而生。从某种程度上讲,陈胜的行为便是“兴灭国”的开始。他通过建立张楚政权取代了秦朝的统治,而这一行动便代表了“兴灭国”的实现。
随着反秦起义势力的扩展,越来越多的原六国的贵族加入了陈胜的起义军,张耳、武臣、邓宗等人纷纷加入战局,起义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正如历史所描述,“得民心者得天下”,陈胜的张楚政权迅速壮大,标志着“兴灭国”的进一步进展。
二、何为“继绝世”
尽管张楚政权一度发展迅速,但最终却未能持续下去。张楚政权临近灭亡时,秦朝采取了反击措施,秦二世通过赦免郦山数十万奴隶,迅速集结了大军,并在章邯的指挥下发起了猛烈反击。最终,陈胜与吴广分别死于逃亡,张楚政权随之崩溃。
然而,张楚虽灭,六国旧贵族的政权并未随之消亡。许多人依然在各地抵抗秦朝的复辟,反映了“继绝世”的概念。在陈胜建立张楚政权时,他曾向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请教未来大计,这位智者的回答便是“兴灭继绝”。“继绝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立有影响力的王族后代来维持政权的稳定。
“继绝世”在历史上的体现非常明显,许多原六国的贵族依靠他们自身的血统和影响力重新聚集力量。例如,齐国的田儋和赵国的武臣,便通过复兴旧国政权而获得了广泛支持。相比之下,陈胜因未能立楚国后裔为王,导致张楚政权迅速衰弱,最终被秦朝军队打败。
周市的立魏王咎也能解释这一点:他对于魏国旧地的控制,使得魏王咎能够登上王位,而陈胜的反感“继绝世”观念,使得张楚政权缺乏足够的合法性与民心支持,最终走向失败。
三、楚怀王熊心与刘项之争
张楚覆灭后,楚国贵族重新建立了政权。项梁作为楚国大将项燕的兄弟,凭借着对楚国旧贵族的号召,迅速集结起一支军队。项梁在为楚怀王熊心立国后,得到了大多数楚国人民的支持,正如历史所写:“项梁立楚怀王,可以说是诸侯王室后人皆可兴复的标志。”
熊心被立为楚王后,迅速展现出他的政治影响力,使楚国成为六国中最具威胁的力量。在公元前208年,楚怀王派遣刘邦与项羽分兵进攻秦朝,立下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这一约定为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提供了合法身份,也使得刘邦在后来的楚汉争霸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虽然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击败了秦军,但刘邦依靠楚怀王的“名号”成功进入关中。项羽因而对刘邦心生嫉妒,并最终背弃了楚怀王的约定。在此情形下,项羽的失败也显得势在必然。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总而言之,“兴灭国”和“继绝世”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朱元璋便是一个经典例子,他在接替郭子兴的义军后,并未立即自立为王,而是奉小明王为主,借其名号来获取支持。后来,朱元璋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夺取了大明江山,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
历史的教训往往告诉我们,“继绝世”的意义远比单纯的“兴灭国”更为深远,只有尊重历史的传承和民心的认可,才能最终实现政权的稳定与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