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9年,清军远征西北,岳钟琪上奏雍正,言谈间信心满满,宣称具备“十胜利”之势。然而,战争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清军的北路和西路两路大军都遭遇惨败,损失了2万多名精兵,几十位将领也在战场上丧命。这场失败揭示了清朝“帅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也成为雍正朝一大悲剧。
雍正即位后对西北的军事准备
1722年,雍正继位,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727年,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病逝,噶尔丹策零继位。雍正认为准噶尔政权的内部不稳,时机已成熟,决定派兵进攻西北,平定准噶尔。傅尔丹、岳钟琪、张廷玉等人支持这一决策,认为噶尔丹策零刚即位,民心动荡,正是出兵的好时机。
1729年,雍正准备完毕,召集朝臣商议出兵西北。大学士朱轼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清朝名义上对准噶尔的征讨并不正当,形势不容乐观。但雍正却信心满满,坚定表示:“兵精粮足,战备已成,必能大胜。”在充分准备下,雍正对清军充满信心,并相信岳钟琪与傅尔丹能带领军队取得胜利。
岳钟琪的“十胜利”与西北征战的艰难
岳钟琪,岳飞的21世孙,深受“张熙投书案”影响,为了表忠心,曾在朝堂上讨论过“十胜利”,强调清军具备十个有利条件,能够轻松取胜。他所列的“十胜利”包括主德、天时、地利、人和、兵精、粮足、车骑营组建、火器兵骁勇善战、连环战术、马匹优良等。岳钟琪以为,凭借这些优势,胜利几乎是手到擒来。
此次西北远征,清军采取了分兵两路的战略。北路由傅尔丹率领,兵力约2万,其中大多是八旗兵及蒙古骑兵;西路则由岳钟琪指挥,兵力达到4万,主要由“汉军”绿旗组成。由于雍正朝八旗兵战斗力日渐衰退,西路成为主攻方向。两路军的目标都是伊犁河流域,试图攻占准噶尔的大本营。然而,命运捉弄,北路与西路都遭遇惨败,北路几乎全军覆没,阵亡的高级将领多达14人。
战败的原因与指挥失误
1730年8月,噶尔丹策零率领军队突然袭击科舍图牧场,劫掠了清军大量马匹和其他财物。由于西路军遭遇补给困难,岳钟琪的进攻计划大受影响。为了弥补这一损失,岳钟琪驻扎在巴里坤,并试图通过屯田准备后续的作战。然而,缺少马匹让西路军的机动性大打折扣,噶尔丹策零有足够时间专心对付北路军。
1731年6月,尽管明知西路军无法配合,傅尔丹依然决定冒险出击,试图在大雪封山前结束战斗。他轻信了准噶尔降兵的谎言,以为准噶尔的主力已经调离,结果遭遇伏击。在和通泊战役中,北路军与敌军激战一整天,最终惨败,损失了一万多名兵力,只有2000人幸存。
1732年,噶尔丹策零再次获得胜利,西路突袭吐鲁番,岳钟琪未能及时救援,最终失败。出征三年的战斗以清军的彻底失败告终。至此,雍正的西北远征计划宣告失败,清军损失了2万精兵和大量将领,直到乾隆时期才得以平定准噶尔。
缺乏“帅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雍正朝的军事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优秀的帅才。傅尔丹勇猛,却缺乏战略眼光,更多适合担任先锋角色。1731年,他率兵翻越阿尔泰山,但未做好充分准备,且在遭遇伏击时,过于轻敌,没有认真侦察敌情。岳钟琪虽然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但他并不是一个合适的主帅。出征前,岳钟琪只是参与了两次较小规模的战斗,未担任过主帅角色。在西北战役中,他未能有效指挥,特别是在科舍图战败后,他未能及时调整策略,导致清军被噶尔丹策零牵着鼻子走。
无论是傅尔丹,还是岳钟琪,虽然两人都是勇猛的名将,但他们的能力仅限于“前锋”级别,无法胜任统帅重任。两人在出征前轻信了准噶尔的“议和”消息,未能做出充分的判断与应对,最终导致了严重的战略失误。
结语
通过此次西北远征,可以看出雍正朝缺乏优秀的指挥人才,导致了清军在战争中的失败。康熙时期,尽管有年羹尧和十四阿哥胤禵等帅才,但雍正继位后,清军的帅才逐渐凋零,且他与胤禵关系不和,年羹尧亦被赐死。无论是傅尔丹,还是岳钟琪,都未能胜任战略统帅的位置,最终导致了这一场远征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