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社会中,要想形成一种特定的风气,必然需要从上至下、君臣同心。上面如果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么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最终这些伪善之人会遭到民众的唾弃。可是有一个人却例外,他就是李隆基时代的名宰相姚崇。
本期话题讨论:一位宰相为何连房子都买不起,甚至穷得买不起棺材?李隆基的节俭背后究竟有什么深意?
李隆基手下的几位名相中,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姚崇。自姚崇当上宰相以来,他与李隆基君臣之间心意相通,致力于推行节俭的治国理念,并为开创大唐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姚崇有一位副宰相名叫卢怀慎,他性格清正廉洁,生活简朴,从未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尽管身为宰相,卢怀慎将自己领得俸禄大部分分发给亲友,甚至导致自己的妻子时常挨饿,所住的住所也简陋到无法遮风避雨。
卢怀慎去世之后,朝廷调查发现他的家里几乎没有任何积蓄,甚至穷得连购买棺材的钱都没有。最后,他唯一的一个老仆人不惜将自己卖掉,用所得的钱为主人办丧事。这位帝国宰相居然贫困至此,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然而,姚崇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他与卢怀慎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境遇。姚崇从不讲究个人排场,甚至在担任中书令时,连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没有。按理说,作为这样一个职务的官员,至少应该在长安城拥有一座豪宅吧?但姚崇不仅没有房子,居然住在一座破旧的寺庙里。这一情节令人十分困惑,难道李隆基吝啬得连一座房子都不舍得赐给宰相?即使李隆基不赏赐,姚崇为官多年,三度出任宰相,儿子们也在朝中任职,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连买一座合适的房子都凑不起吗?
虽然姚崇自己常常宣称节俭,但从以下两件事中可以看出,姚崇买不起房子,并非因为贫穷,甚至也不是因为长安的房子特别昂贵,而是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虽然姚崇自己住在破庙里,但他的儿子们却都住在豪华的府邸,并且身居要职。姚崇的长子姚彝被封为虢县开国子,食邑四百户,显然他家并不缺钱;二子姚弈则在开元末年晋升为礼部侍郎、尚书右丞。这些子女虽然拥有显赫的地位,但他们也利用父亲的权势,广结宾客,接受馈赠,这种行为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批评。
显然,姚崇不可能像卢怀慎那样连棺材本都没有。事实上,他是一个拥有丰富财富的富豪。再看第二件事,姚崇的手下有一位名叫赵诲的秘书,这人收受胡人贿赂,姚崇居然替他开脱,这让李隆基感到十分不悦。从这些事情来看,虽然姚崇自己没有直接受贿,但他身边的儿子和下属无疑在暗地里敛财,因此姚崇所表现出的“节俭”可能并非真实。
那么,姚崇究竟在伪装什么呢?
实际上,姚崇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个人的私心,另一方面也与李隆基的政治需求息息相关。李隆基当时要求文武百官清廉节俭,只有符合这一标准的官员,才会得到皇帝的赏识。对于李隆基来说,卢怀慎和姚崇不仅仅是清廉的典范,更是他树立清廉政风的工具,利用他们的形象教育官员和百姓。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仅仅是政治需求的产物。
姚崇临终时曾“分其田园,令诸子侄各守其分”,这一点进一步证明了他并非真的没有财富,相反,他与李隆基共同演绎了一出政治戏剧,同时也为李隆基推行“抑奢求俭”的治国理念提供了佐证。尽管姚崇并非出自内心去实践这种节俭,但他在一生中始终要求自己不享受奢华,这种自律本身,值得一定的尊敬。
有时候,当你长时间为一件事做出刻意的努力时,最终这便会成为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