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时期,赫鲁晓夫的突然下台给中国带来了一线希望,认为中苏关系有可能即将恢复。毛主席作为深谙政治之道的领袖,擅长抓住时机,迅速做出应对。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以庆祝十月革命47周年为名,派出了由周总理领导的高级代表团访问莫斯科。
然而,周总理一到莫斯科,便发现情况远没有预期的那样乐观。苏共的新领导班子并没有修复与中国关系的意图,反而计划继续对中国采取敌对姿态。面对这种局面,中国究竟该如何应对?如何才能迫使苏联放手?
周总理此行表面上是为了庆祝十月革命47周年,但他的真正目的却是借此机会与苏共高层沟通。结果他见了所有苏联领导人,却发现他们的态度出奇一致:继续贯彻赫鲁晓夫时期对华的政策。赫鲁晓夫为了树立政绩,继承了斯大林的强硬做法,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这种政策让中国深感反感。毛主席直言不讳地表示:“坚决反对苏联搞大国沙文主义。”虽然这展现了中国不畏强权的立场,但也因此与苏联产生了严重的外交摩擦。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坚称苏联二十大后的路线是集体决策的结果,而非赫鲁晓夫的个人主张,并对恢复与中国的关系表示“没必要”。在一次宴会中,苏共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曾对周总理说:“不要让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妨碍我们。”这句话令周总理感到极为愤怒,他毫不客气地回击道:“你在胡说什么?”随即准备愤然离席,以示决心和立场。
事后,周总理将此事告知勃列日涅夫,没想到勃列日涅夫竟然将马利诺夫斯基的话淡化为“酒后失言”。这一事件让周总理深刻意识到,此次莫斯科之行注定是一次失败的外交行动,苏联根本没有意图缓解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反而一直在挑衅中国的底线,试图破坏中国的内政。
当时的苏联自信满满,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可以无视外部威胁。然而,中国有一句古话:“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积善可以成德,但恶行却往往能摧毁一切。马利诺夫斯基所谓的“酒后失言”,可能恰恰是他的真心话。
尽管苏联的实力在当时不可小觑,但过度的自信却让他们陷入了危险。中苏建交多年,尽管中国一度对苏联充满尊敬,甚至在某些方面愿意追随苏联,但政治的敏感性远超任何一个国家的感情,一旦涉及到国家安全,中国的警觉性便无比高涨。
周总理此行无功而返后,毛主席亲自到机场迎接他,目的是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并非不在乎与苏联的关系,但我们绝不容忍任何外部力量施加政治压力,即便这个压力来自曾经的“老大哥”苏联。中国将坚定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1965年初,越南问题日益严重。美国对越南北部的空袭让局势愈加复杂,苏联被迫派遣柯西金前往越南进行调解。但在柯西金到达越南后,美国对苏联的空袭直接让苏联陷入两难:美国要求他们调解矛盾,却在他们到达时发起攻击,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1965年2月,柯西金从越南赶往北京,寻求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会面。此次会晤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是赫鲁晓夫访问中国后,第一次有苏联领导人与中国首脑的会谈。柯西金此行的两个主要任务,是邀请中国参加3月的共产党、工人党会议,并劝说中国协助为美国的撤军寻找“出路”。然而,中国坚决拒绝了后者的要求。
中国明确表态,越南问题根本不关中国的事,中国不会为美国的撤军寻找所谓的“出口”。柯西金明白中国的立场,但苏联显然从未真心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而是不断给中国设陷阱。
1966年12月,苏共中央公开批判毛主席,甚至宣称:“毛泽东及其反帝国主义、反共政策进入了危险阶段。”这显然是在为勃列日涅夫的干涉中国做铺垫。与赫鲁晓夫不同,勃列日涅夫的反华政策重点在军事上,他认为军事威胁才是对中国最有效的制衡手段。
中苏关系愈加紧张,苏联不断在边境挑起冲突,1960至1964年间,苏联在中苏边界挑起了200多起冲突。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这一数字暴增至4189起。苏联对中国的威胁越来越明显,珍宝岛事件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部队大规模侵入珍宝岛,并与中国军队发生冲突。虽然中国军队成功击退了苏联侵略者,但苏联的目的明显是为了向外界展现他们的军事力量,并为未来可能的进一步侵略做铺垫。
苏联认为,中国当时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来反击。然而,苏联低估了中国的能力,特别是在核武器方面。中国早已秘密研发核武器,并且成功完成了多次核试验。柯西金在访华时曾与周总理讨论过核打击问题,但当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绝不会屈服时,柯西金开始怀疑中国是否已经掌握了核技术。
在1966年10月,苏联与美国同时检测到来自中国的巨大振动信号,疑似核试验的迹象。这一发现让苏联重新评估中国的核能力,并最终导致柯西金请求勃列日涅夫撤回边境的百万大军。苏联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而中国的决心与实力也被逐渐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