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这位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的沃土,几乎每个朝代的官员都对他的忠诚和义气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后,关羽在民间和官方的崇拜达到前所未有的热潮。书中所塑造的他不仅武勇过人,且智勇双全,忠诚无畏,因此他逐渐成为了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忠臣良将”。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关羽更是被朝廷封为“武圣”,与儒家圣人孔子并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可以说,关羽的崇拜之风,经过多代人的传承,早已遍及大江南北。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中国竟然有一个地方,对关羽的祭祀竟持完全禁忌态度。这里不仅从未建立过供奉关羽的庙宇,甚至连他的塑像也无法在当地现身。这座神秘的地方便是江苏省的吕城。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导致这里的居民如此排斥关羽?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动荡岁月。
提到关羽的赫赫战功,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斩颜良,诛文丑”这段英雄事迹。尤其是关羽斩颜良的传奇,几乎成了那个乱世英雄的象征之一。那是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对峙,战局一度陷入胶着。此时,袁绍的军队兵力远超曹操,且旗下猛将颜良骁勇异常,让曹操的军心浮动。尽管如此,曹操依然不放弃,他坚信即便袁绍兵强马壮,凭袁绍的愚蠢和自负,也难以打赢这场战争。而让曹操更为安心的是,他麾下有一位绝对的猛将——关羽。
那时,关羽虽然被曹操俘虏,但他并未被杀害,反而得到了曹操的优待。关羽既想报答曹操的恩情,又渴望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英勇。当得知曹军面临颜良的威胁时,关羽毫不犹豫地请缨前往前线,决心一举斩杀颜良,解救曹军于危难之中。
战斗打响后,颜良骑马出阵,他的气吞万里,军队的阵形也像锐利的刀锋一样推进,给曹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此时,关羽骑马持青龙偃月刀冲杀而出,刀光闪烁,迅速与颜良正面交锋。当颜良举枪迎战时,关羽身形如电,刀刃未曾留情,一招砍杀了颜良,连人带马一起倒下。袁绍的大军见状顿时士气崩溃,颜良的亲兵们纷纷溃逃,曹军乘机追击,最终获得了这一场关键性的胜利。
这一场经典的战斗,也成为了吕城与关羽的历史断裂的根源。原来,颜良的家族在他战死后,为了逃避战乱,迁移到了今天的吕城附近。尽管岁月流转,颜良后代的仇恨逐渐淡化,但他们始终铭记着先祖的仇恨,并将其代代相传。当年迁徙到吕城的颜良家族,为了纪念先祖的英勇,曾在当地修建了“颜良庙”。如此一来,如果在吕城建立关羽庙,无疑是在为颜良的仇敌争夺香火,而这显然不能接受。对于他们来说,关羽庙的建立不仅意味着亲人的冤屈难以抚平,还可能激起先祖的亡灵不安,导致无法安宁。
不仅如此,吕城还有另一种说法,指向了更为深远的历史根源。吕城曾是东吴名将吕蒙的故乡。作为东吴的重镇,这一带不仅是吕氏家族的发源地,也曾是吕蒙的军营驻地。吕蒙曾率兵袭击荆州,在关羽手下的赵云未曾防备的情况下,成功地打击了关羽,并最终导致关羽败走麦城,直至英勇殒命。可以想见,吕蒙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也让关羽与其心生恨意。因此,当地百姓对关羽的祭拜便逐渐成了禁忌,尤其是在吕蒙的故乡。人们担心,一旦祭拜关羽,可能会引来关羽的神祇降临,带来不祥的厄运。
这个版本的传说也得到了清朝文学家袁枚的记载。在他的作品《子不语》中,有一篇《吕城无关庙》专门讲述了吕城发生的怪异事件。故事中,曾有人在吕城计划修建关羽庙,然而在庙宇开始动工后,接二连三的怪事发生。每到夜晚,常有人听到兵马嘶鸣和铠甲碰撞的声音,令周围人心生恐惧。甚至有一天,庙宇建成后,曾有路人投宿其中,结果暴风骤起,庙顶的屋瓦被掀翻,仿佛是关羽显灵。此后,吕城再也没有人敢祭拜关羽,庙宇最终被荒废,人们再不提及关羽的任何事情。
此外,还有传说提到清朝某位县令试图响应朝廷对关羽的尊奉,筹建关庙,但在施工过程中,不幸有工人接连死亡,导致民众更加坚信关羽降罪的说法。然而,这些故事大多属于民间传言,难以考证。最终,吕城人对于关羽的排斥,更多是出于对先祖的尊敬和对历史的延续。
这些传说与故事交织成了吕城关于关羽的禁忌,至今仍让这座城市独具一格,成为中国历史中最为特别的禁祭之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