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炳东
抗战时期,河南的睢、杞、太原地区是敌我双方拉锯的前线。这片地方不仅与主力部队的联系较为疏远,而且时常发生激烈战斗。在这个区域,我水东独立团的团长王广文是睢县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曾与神枪手吴守训并称。后来,他与彭雪枫的部队会合,继续承担敌后武装斗争的任务,并很快再次回到睢、杞、太原一带。王广文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历史,提到他最为自豪的战斗是智取草寺庙。当时他只带着一个连队的兵力,面对敌人坚固的防守和400余人的驻守,最终还是成功地拿下了敌人的据点。这场战斗中,虽然没有重型武器,但凭借巧妙的战术和敢打敢拼的勇气,王广文凭一队之力夺回了敌人占据的阵地。
睢、杞、太原地区远离主力部队,战斗频繁且异常残酷。王广文曾亲身经历过一次与敌人不期而遇的惊险。在这次遭遇战中,他与乘坐汽车的敌人相遇,敌人兵力强大,迅速冲散了王广文的队伍。王广文身高1米85,很快被汉奸认了出来,喊道:“那是王广文,快抓住他!”眼看敌人已经围拢过来,王广文对身边的战士大喊:“你们快跑,不要管我!”他立刻撒开腿,试图引开敌人。此时刚下过一场大雨,路面泥泞,敌人驾驶的汽车无法快速追上他,最终敌人决定换乘摩托车。王广文凭借高大身躯和长腿,一步跨过一垄垄的田地,摩托车追不上他。等他跑过一条小河后,终于甩掉了敌人。
水东独立团后来改名为30团。由于当地百姓的支持,王广文和他的部队屡次获得胜利,每当百姓有好吃的,都会送到部队去。正是依靠这些老百姓的帮助,30团的战斗力日益增强。1943年至1944年间,30团接连打击了敌人的伪军,先后消灭了河堤岭、榆厢铺、长岗等地的伪军,还活捉了伪军队长孟昭璋和孟昭炳。敌人无法容忍这些挫败,特别是大汉奸孟昭华,他看到自己的两个弟弟被抓,睢县西部和西南的大小据点接连被拔除,连睢县附近的八路军便衣也越来越多,心情非常急躁。他试图建立一个新据点,以遏制八路军的活动。于是,他将目标锁定了草寺庙。
草寺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庙宇,而是一个废弃的土包,位于长岗东北和范洼西南之间,方圆五六里的小平原上,直径大约500米。远看,这个地方像个巨大的坟包。原来这里有座庙,但已经荒废多年,剩下的只是地基。当地人将这里称为草寺庙,原本是一个柴草交易集市。随着战局的变化,孟昭华决定将这里修建成一个伪军据点。1944年冬天,他开始强迫附近的农民携带工具和干粮,昼夜不停地修建防御工事。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草寺庙的防线初具规模:一座5米高的围墙围绕着整个据点,墙外还有两道深壕沟,内壕与围墙高差约10米。围墙的中心立着一座10米高的四层炮楼,炮楼底层的射孔甚至高过围墙。而据点唯一的南门外,则有一座吊桥,昼夜开启,随时可以封锁。
据点周围的民房、果园、甚至树木都被彻底清除,目的是避免八路军靠近。这里常驻着一个伪军大队,日伪军从该点出发,不时袭击周围的民兵和百姓,抢粮抢财,甚至抓捕八路军基层干部,要么勒索赎金,要么直接枪决。到1945年春天,周边百姓和军民呼声日益高涨,要求拔除草寺庙据点。上级指示30团负责这项任务。
王广文在侦察后意识到,攻下草寺庙并不简单。尽管30团的兵力比敌人多,但缺乏重型武器和炸药,围墙几乎无法突破。敌人占据着高地,四周视野开阔,白天进攻几乎不可能。晚上,敌人会收起吊桥,寨门紧闭,哨兵层层把守。早期在沙堤岭战斗中采用的土法子,比如用方桌顶着被窝,再泼水等等,对草寺庙来说根本行不通。于是,王广文和战友们尝试使用“马脚”(木架子)搭上机枪来压制敌人的火力,然后利用云梯攀爬上围墙,但这一方案的伤亡可能极大,最终放弃。随着敌人的戒备越来越严,部队开始讨论:草寺庙的防线简直像一个刺猬,无从下口。
半个月过去,上级见到部队没有进展,命令王广文的部队前往新黄河套执行新任务。草寺庙的拔除任务,最终交给留下的一个连队去执行。
然而,王广文并不甘心放弃。他与政委商量后,决定留下一个连,并寻找其他办法。通过了解情况,他得知草寺庙内部的敌人士气已经非常低落,甚至部分敌人已经开始后悔投降。在得到这些情报后,王广文决定借机策动一次反击。
王广文通过亲戚赵希书获得了更为详细的情报,发现赵隆全——曾在他手下当过连长的汉奸——正在草寺庙内部担任伪军队副。王广文知道,赵隆全当年受困于八路军的艰苦环境,最终被敌人拉拢成为汉奸,背叛了人民。然而,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赵隆全已意识到敌人败局已定,内心充满后悔。如果能为人民做一件事,或许能实现赎罪。
王广文听后,立即决定与赵隆全取得联系,并安排赵希书前往接触。赵隆全听后,答应为八路军提供帮助。几天后,赵隆全成功带领部分伪军进入草寺庙并发动反攻,最终攻破敌人的防线,俘虏了300多名敌人,并缴获了敌人的所有武器装备。次日,百姓们开始拆除据点,而大家在拆除过程中高声唱道:“八路军,计谋高;不用枪,不用炮;老虎嘴里把心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