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从开局的大获全胜,到最后的彻底失败,前后不过短短一百多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刘备和诸葛亮在成都似乎对这场几乎能改变三国格局的大战关注不够,既没有给予战略上的指导,也未能提供所需的兵力和物资支持。最终,关羽的失败仿佛应验了西汉名将韩安国的一句警告:“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
在古代,战争需要军队持续作战三个月而不进行休整是几乎不可想象的。正如《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所明确指出:“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这条原则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适用的。
关羽决定向襄樊进军,实际上是为了给刘备在汉中战场上的军事压力分担一部分。有观点认为,关羽是在刘备成功夺取汉中并称帝之后,才开始进军襄樊,但这种说法大多受到小说演绎的影响。事实上,襄樊的战火早在建安二十三年冬便已经燃起:“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从这一点来看,关羽向襄樊进军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决策,而是在局势不断升级的过程中作出的军事行动。
曹仁和关羽之间的敌对态势已经剑拔弩张,在建安二十四年,曹仁屠戮宛城、斩杀侯因,局势也因此进一步升级,形成了大规模的战争。与此同时,夏侯渊带着张郃等人仍在汉中与刘备苦战,这说明,襄樊战役和汉中之战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而刘备在汉中的战斗也并非轻松,诸葛亮在成都不仅要负责后勤补给,还要应对来自外界的压力,情况复杂异常,甚至让他焦头烂额。
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之争,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资源和战略耐力的较量。曹操凭借更强大的资源优势,显然能够维持长期战斗,但刘备却无法做到这一点。要想确保不败,刘备唯一的策略就是让曹操分心,不能兼顾两边。与东吴的合作显然不可指望,孙权对刘备不完全归还荆州一直耿耿于怀,这使得两者关系始终微妙。尤其是孙权对益州的兴趣日益浓厚——他曾经与刘备商讨借道攻蜀,周瑜在巴丘病逝的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这一角度来看,无论关羽是否得到了刘备的直接命令,襄樊战役都对汉中之战产生了巨大的战略影响。曹操眼看着刘备坚守汉中,无计可施,而襄樊的战火也逐渐蔓延到许都周边,最终不得不接受将汉中让给刘备的现实。
如果襄樊没有战火,曹操本可以通过强大的后勤保障在汉中持久作战,最终让刘备的资源枯竭。然而,随着襄阳和樊城的战事愈加紧张,曹操不得不调动大军,先派于禁带领三万大军驰援曹仁,随即又调动张辽、徐晃等部队开赴荆州。这样,汉中的战事暂时停息,所有压力便转嫁到了关羽身上。
从军事角度来看,关羽在三国时期无疑是顶尖的指挥官之一。他的水淹七军、擒获于禁、斩杀庞德,成功将樊城的曹仁围困成瓮中之鳖,逼得曹操几乎要迁都避其锋芒。如果没有后来的“走麦城”事件,关羽完全有可能凭借这一场战役大放异彩,成为一代战神。
然而,关羽并未能获得来自益州的支援,刘备在汉中的战斗已经让他筋疲力尽。关羽只能孤军奋战,而最终战事的进展却越来越艰难。将士们的疲惫和后勤的困顿,尤其是糜芳的不作为,使得关羽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抢夺了孙权的湘关粮仓,以此维持军队的生计。
面对樊城几乎陷落的局面,关羽与曹仁在焦灼中咬牙坚持,然而,关羽的军队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抗下去。最终,徐晃的援军及时赶到,水势稍有减退,曹仁趁机突破围困,成功突围。关羽虽然仍旧坚持作战,但已无法挽回败局。他的撤退已经迟了,如果当初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后及时撤军休整,结局可能会完全不同。
回顾关羽在荆州的军事部署,他能随时调动的主力部队至少有三万之众,甚至曾在建安二十年与鲁肃对峙时带领过三万大军。如此庞大的兵力,使得关羽在士气和后勤上存在较大的挑战,尤其是在荆州被孙权分割的情况下,关羽无法从这些富饶的地区得到充足的补给。
持续作战对于任何一支精锐部队来说都是一种极限挑战。关羽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再加上资源枯竭,最终在突围时被敌军捉拿,死于非命。若他能够适时休整,或许可以借机整编和再教育降兵,凭借这些新增的兵力,关羽完全有可能培养出一支强大的十万军队,成为三国中的另一股强大力量。
或许,历史的遗憾就在于关羽没有在适当时刻撤军,错失了通过恢复战斗力来改写历史的机会。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关羽在擒获襄阳后及时撤军休整,是否能够改变整个三国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