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计拙是与和亲的历史渊源深厚。尤其在古代,诸多朝代为了保卫边疆,防止外敌入侵,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巩固国家安全。其中心力的部署往往最直接的手段便是派兵驻守,通过军事威胁施加压力。这种方式显然适用于对付那些小国或者对国家军事力量较弱的敌人,但面对强敌尤其是与自己国力相当的大国,这种策略显然效果有限。若敌方国君性格激烈,热衷于争斗,那么这种军事对抗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激怒对方,引发两国冲突,最终带来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若想确保国家边疆的安全,并且不想与强敌发生直接对抗,最为常见且有效的策略便是通过和亲的方式来稳定局势。和亲不仅能确保与强敌的和平共处,还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国家的损失。历史上,不少中国的公主都曾被送往敌国和亲,金城公主、乌孙公主以及昭君出塞等案例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
有趣的是,古代和亲的公主往往并不局限于皇帝的亲生女儿。若皇帝手中没有合适的继承女儿可供和亲,便会从朝中有名的贵女中选出一位,并将其封为公主,送往异国为王妃。这些公主在外人的眼中似乎是风光大嫁,嫁给他国君主的故事也常常引发人们的艳羡之情。然而,实际上,远嫁他国的公主很少有能过得安稳幸福的,绝大多数公主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有的甚至因多种原因,最终丧命在异国他乡。
在所有和亲公主的悲剧中,嫁到蒙古的公主堪称最为悲惨。她们不仅背井离乡,终生不得再见亲人,甚至连自己的亲骨肉都难以拥有。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源自蒙古内部长期存在的一种陋习。尤其在清朝时期,和亲的风潮达到顶峰,大量的公主被送往蒙古,而且这些公主的丈夫,多是年事已高的老者。
如果和亲的对象是年轻的贵族公子,对于远嫁他国的公主来说,也许还有一丝安慰。若两人志同道合,或许能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但大多数公主的丈夫都是比自己年长几十岁的老人,有些甚至年纪已经相当于她们的祖父。公主们一到蒙古,往往只能成为妾室,少数能够成为王妃的更是凤毛麟角。在那时的社会中,妾室的地位是最低的,不仅要侍奉王爷,还得照顾王妃,而且在蒙古这样没有太多根基和亲人支持的环境中,公主们甚至常常遭受其他人的冷眼和排挤,身边唯一值得信任的,或许只有随侍的心腹丫鬟。
试想,那些从小锦衣玉食、娇生惯养的公主们,正值青春年华,远嫁他国,嫁给一位年老且随时可能离世的丈夫,这种命运该有多么让人心碎。但和亲并非她们能够选择拒绝的事情。为了国家的稳定,为了保卫边疆的安全,这些公主们只能接受这个命运,把自己当作国家和民族间的一枚交易筹码。
有的皇帝心疼自己的女儿,因此在选定和亲公主时,往往会从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出那些貌美德馨的女子,封为和亲公主。即便是大臣心有不愿,但面对皇帝的威严,他们也只能默默承受,不能反对。而这些被选中的公主,从被下旨和亲的那一刻开始,她们的人生就注定充满了悲剧。她们不仅常常沦为妾室,甚至在生育问题上也面临无法承受的痛苦。
蒙古民族对血统有着极高的要求。在他们眼中,即便是来自清朝的公主,依旧是低贱的中原人,属于不纯正的血统。蒙古贵族对这些从中原远嫁而来的公主并不看重,认为她们的血统不纯,因此并不愿意让她们生育后代。这样的态度使得许多公主即便有意怀孕,也难以成功。而且由于水土不服、饮食习惯的巨大差异,很多公主因身体无法适应,身心健康大受影响,甚至许多人因抑郁症或者环境不适应而短命。
公主们除了遭受身体上的煎熬,还不得不承受心理上的痛苦,特别是在婚姻上。因为在中原文化中,一位女子是绝不可能同时嫁给两个丈夫的,甚至如果再嫁,也不可能嫁给同姓之人。然而在匈奴的继承制度中,老首领去世后,新首领继位的同时,必须继承他父亲的一切,包括妻子。因此,公主们常常面临嫁给新任单于的情况,甚至有的公主会被迫嫁给新任首领的儿子,这种荒诞的婚姻制度打破了公主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信念。
王昭君就是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她在嫁到匈奴后没几年,呼韩邪单于去世,按照匈奴的继承制,她不得不嫁给新单于,尽管她极力反抗,甚至请求回到中原,但她终究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她在不堪的婚姻中度过了11年,之后,新单于去世,她又被迫嫁给了新任单于,这样的继承制度让她身心俱疲,最终导致了她的抑郁和早逝。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这句诗在历史上对每一位和亲公主的命运都做出了最深刻的描述。她们的牺牲是伟大的,她们为了国家的安定,放弃了自己的幸福,甚至是生命。作为公主,她们从小过着无忧无虑、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但在国家危机时,她们毅然承担起了这一历史使命,成为了国家的英雄,尽管她们未曾亲自披上战甲,站在战场上,然而她们的勇气和牺牲,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