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王震,作为一位开国上将,带着病体来到了新疆进行视察。在他和许多老战友共同进疆的那些日子里,大家都在新疆辛苦工作,艰难度日。每当有老同志来看望他时,无论王震身体如何虚弱,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热情接待,展现出极高的敬意和热情。
这一天,一位和王震一起长征的老战友特地来到新疆看望他。工作人员按惯例准备好茶水和点心,准备热情招待。过去,每次有老战友来,王震都会热心款待。然而,见到这位老战友时,王震却让工作人员停下了准备,他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热情迎接,而是显得有些冷淡,这让在场的人感到困惑。
更令大家吃惊的是,王震看到老战友后,表现出的并不是久别重逢的激动,而是一番严厉的训斥:“你曾经走过雪山草地,历经生死,现在却当了逃兵,没出息!你一定要死在自己的家乡吗?战争时期,谁曾想过自己会死在哪儿呢?哪里不可以安葬忠骨?”这番话一下子让场面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那么,王震为什么会如此发火?原来,王震这次来新疆,是为了应对一些原本进疆的老战友,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的思想不稳定,甚至闹事要求回内地。王震曾经亲自为这些人办理过进疆手续,而如今许多人情绪激动,尤其是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年轻人,局面变得复杂且紧张。因此,王震非常着急,特意亲自到新疆来解决问题。当他得知这位老战友早已在七年前就离开新疆,回到湖南老家时,他不仅生气,还认为老战友的行为给年轻战士们树立了不良榜样,造成了他们的不满与困惑。
王震对这位老战友严厉训斥后,似乎还没有释然,情绪愈发激动。他继续说:“你看西汉的张蓦,清朝的林则徐,左宗棠这些人,他们都是为了保卫边疆,不惜抛家舍子,远离家乡,毅然来此征战建设。哪一个不是为了国家的开发和繁荣付出心血和努力?而我们如今的老战士,却在革命胜利之后,搞起了小动作,逃避责任。”说到此时,王震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声音也开始颤抖。他接着说道:“他们都曾为这片土地奉献一切,而我们现在应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奋斗。你们的离开,影响了年轻人对我们的信任。”这些话令老战友感到深深的愧疚,他脸红了,低下头,沉默片刻后,他诚恳地向王震道歉,并表示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他解释说,自己此行是为探亲而来,三个儿子现在都在新疆工作,他保证以后他们一定要扎根新疆,不再离开。
王震听后,情绪稍微缓和,叹了口气,对他说:“既然如此,那就按照你说的做,希望你能弥补自己的错误。”他温和地补充道,“在新疆的工作确实非常不易,你一定要教育好、关心好年轻人,并让他们明白,这是一项非常光荣的事业。只有认同并投入其中,才能真正安身立命。”
1986年10月的一天,王震收到了一封来自张希钦的信。张希钦是王震在三五九旅时的部下,信中告诉王震他已经在新疆安家,并且享受了从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岗位上离休的待遇。王震一看到信,眼中满是激动与泪水,立即联系了张希钦,得知不仅是他,另外两位曾是王震部下的老战友,工程兵副司令员徐国贤和成都军区原副政委金忠藩,也在新疆定居了。
他们并没有其他动机,只是因为觉得,作为老战友,他们需要带头为新疆的稳定做出贡献,特别是许多曾经和他们并肩作战的三五九旅的战友们,也选择留在新疆。王震看到他们做出的决定后,感到非常欣慰,立刻写信给他们,称赞他们“把天山当成自己的家乡和归宿,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和公民。”他还祝愿他们与新疆的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友爱,共同为新疆的繁荣与稳定贡献力量。
这种老同志们的表率行为,对早前离开新疆的其他老战友们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纷纷给王震写信,表示自己也要重返新疆,并且将子女们一同带来,尽管他们已经离休,但依然希望为新疆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王震看着这些信件,内心充满了激动与慰藉,因为他知道,这正是他长期以来在新疆战斗、建设的心血,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王震在晚年看到这一切,心中无比欣慰,因为他始终把新疆视为自己的家园,深知那片土地的艰难与付出,然而他同样也知道,正是这些老战友的无私奉献和持之以恒,才为新疆的建设和稳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