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所描绘的北宋末年江湖画卷中,阳谷县知县这一角色看似戏份不多,却在推动故事发展与揭示社会现实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初读时,他的行为或许未引人过多关注,可当细细品味他所做的三件事,便能惊觉,这位县太爷才是阳谷县中最深藏不露的人物。其行事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思与考量?又对书中众多人物的命运产生了何种影响?
巧识武松,纳入麾下
武松打虎的英勇事迹,如同一声惊雷,瞬间在阳谷县炸开了锅。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想要一睹这位打虎英雄的风采,整个县城都沉浸在一片轰动之中。消息自然也飞快地传到了县衙,阳谷县知县听闻后,立刻在县衙大厅等候。当武松扛着那只威风凛凛的死老虎,大步走进县衙时,知县眼前一亮。武松详细地汇报了打虎的经过,知县听得津津有味,不住点头,随后赐给武松几杯酒,以示嘉奖。
不仅如此,知县还将上户人家凑起来的一千贯钱赏赐给武松。可武松为人谦逊,他推辞说,自己能打死老虎,不过是托赖知县的福荫,偶然侥幸罢了,并非全是自己的本事,并建议将这些赏钱散给众猎户。知县见武松如此忠厚仁德,心中暗自欢喜,当下就决定参他做本县的步兵都头。从表面上看,知县这一系列举动,尽显其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领导风范,言语间也十分得体随和,让武松深感遇上了明主,也让旁人对知县赞誉有加。
可是,深入剖析便会发现,知县的这一决策或许并非仅仅出于对武松的欣赏。当时阳谷县的治安状况或许并不乐观,景阳冈上老虎肆虐,百姓人心惶惶。武松打虎之举,无疑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极高的威望。知县将武松纳入麾下,不仅能借助武松的勇猛,提升自己治理下的社会治安,还能借此赢得百姓的更多拥护。而且,他也在为自己日后的行事布局,储备可用之才。
差遣武松,押运金银
时间悄然流逝,转眼间,距离武松打虎已经过去了十数日。此时,书中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这位县太爷到阳谷县任职仅仅两年半多,却“赚得好些金银”。很明显,这些金银绝非他的俸禄所能积攒而来,其来路不言而喻。
但这一路路途遥远,他深知路上危险重重,担心金银被人劫去,于是便“猛可想起武松来”,认为“须是此人可去,有这等英雄了得”。其实,这所谓的“猛可想起”,并非偶然。从武松打虎后被任命为步兵都头开始,知县或许就在暗中观察武松。之前赏赐武松钱财,武松推辞,足以证明他不贪财;这十数日的相处,知县又发现武松志诚可靠。于是,他便精心安排起此事。
知县先是对武松说,自己有亲戚在东京,这一担礼物是送亲戚的,只是“就捎封书问安则个”,说得冠冕堂皇。接着,他又给武松戴高帽,称路途艰难,“须是得你这等英雄好汉方去得”,还许下诺言,“回来我自重重赏你”。武松本就因知县抬举才有了这份差事,心中正想着报恩,如今有了这样的机会,自然“安敢推故”,甚至还怕知县不信任自己,主动表示自己没去过东京,正好可以去见识一番。知县见武松答应,大喜过望,还赏了武松三杯酒。
第二日,知县早早地就把箱笼装上了车子,挑选了两个精壮士兵,又派了县衙里的两个心腹陪伴,让武松一行五人踏上了往东京送礼的路途。武松这一走,便是两个来月。这一事件中,知县巧妙地利用了武松对自己的感恩之心,将其当作了自己运送不义之财的“保镖”。他深知武松的能力与为人,所以放心地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也进一步展现了他的心机深沉,善于利用身边之人达成自己的目的。
偏袒西门,枉法断案
武松完成任务,回到阳谷县后,却遭遇了人生的巨大变故——哥哥武大郎竟离奇身亡。武松心中充满疑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执着,展开了严密的调查取证,最终查出真凶正是西门庆与潘金莲。
知县先问了两个证人的口词,随后却与县衙里的小干部商议起来。其实,“原来县吏都是与西门庆有首尾的,官人自不必说”。西门庆在阳谷县财大势大,平日里没少给知县和县吏们好处。此时,知县面对武松的状告,不但没有公正地审理案件,反而怪怨武松“不省的法度”,称捉奸要见双,杀人要见伤,如今武大郎的尸首已没了,又没捉得奸,仅凭这两个证人的言语,就问杀人公事,实在是太偏向了,让武松不要冲动,要三思而后行。
武松不甘心,取出怀里藏着的那两块酥黑骨头和相关证据,再次向知县陈情,表明这些并非自己捏造。但知县依旧不为所动,不肯立案,只是说要从长计议。实际上,此时的武松对知县而言,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那一趟往东京押运金银的任务已经完成,而且知县或许不日就要离开阳谷县任,在这个节骨眼上,武松的状告只会给他带来麻烦。更何况,西门庆得知此事后,连夜又派心腹到县衙向官吏们许愿送上银两,进一步加固了他与知县等人的利益关系。
第二日,武松再次上堂催问官司立案事宜,县官老爷直接把罪证退回,还告诫武松不要听外人挑拨与西门庆作对,这件事不明白,难以对理,甚至威胁武松不可造次。其他小吏也纷纷用法律语言来搪塞武松,称人命之事,须尸、伤、病、物、踪五件事全,方可推问。武松见此情形,知道官司告不赢,只能无奈作罢,说了句“既然相公不准所告,且却又理会”。这才有了后来武松自行复仇,杀嫂、杀死西门庆等一系列事件。知县的这种不作为、偏袒权贵的行为,彻底寒了武松的心,也将武松推向了另一条人生道路,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他为了自身利益,全然不顾百姓的生死与正义的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