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道武帝拓跋珪迎娶了自己生母的亲妹妹,这种在今天看来极为离经叛道的行为,若发生在中原的任何王朝,无疑会引发伦理的强烈反感与非议。然而,考虑到拓跋珪所处的民族背景——当时尚未完全汉化的鲜卑族,还保留着一些原始的婚姻习俗,“收继婚”便是其中之一。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拓跋珪迎娶姨母并非完全不可理喻。尽管如此,若真要从个人角度去解读,拓跋珪的行为也不全然是出于对美色的追求,更深层次的原因背后,或许暗藏着政治联姻的成分。
拓跋珪的生母贺氏,出身于贺兰部。贺兰部最初是匈奴的附庸部落,后因匈奴逐渐衰败,鲜卑拓跋部崛起,贺兰部与拓跋部建立了长期的姻亲关系。贺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嫁给了当时代国君主拓跋什翼犍的太子拓跋寔。然而,代国政权的变动始于一次宫廷政变:建国三十四年(371年),辅相长孙斤图谋刺杀拓跋什翼犍,作为太子的拓跋寔奋力与之搏斗,虽然他成功杀死了长孙斤,但也因受伤过重,最终因肋部重伤死于病榻。就在同年七月,拓跋寔的遗腹子拓跋珪降生。
代国本是一个由多个部落组成的松散联盟,直到拓跋什翼犍在接受汉文化影响后,逐步推进国家制度的改革,将代国的政权向封建制过渡。然而,代国的这场转型并没有持续太久。公元376年,苻坚的前秦大军侵入代国,拓跋什翼犍在战乱中被自己的儿子拓跋寔所杀,代国因此迅速崩溃,成为前秦的附庸,部落因此四散。
代国灭亡后,拓跋珪仅有五岁,但幸运的是,旧臣燕凤保护了他一命,确保他能留在故国。然而,形势并不乐观,贺氏不得不带着拓跋珪及部分忠臣逃亡北方。在逃亡途中,他们遭遇了高车部的袭击,贺氏带着儿子一路南逃,经历了一段艰辛的长途跋涉,最终成功带着拓跋珪穿越百里,来到了七介山以南的避难地。
苻坚征服代国后,划分其领土给了匈奴铁弗部的刘卫辰与拓跋什翼犍的外甥刘库仁。贺氏一家虽然逃亡,却得到刘库仁的庇护,他不仅让他们在独孤部安顿下来,还尽心帮助拓跋珪重新聚集失散的部众。然而,命运依旧多舛,公元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战”后的大乱中,刘库仁的势力遭遇重大挑战。刘库仁的儿子刘显在这时自立为王,并企图除掉拓跋珪,幸得拓跋珪的姑姑与梁六眷的帮助,及时传递消息,贺氏最终带着拓跋珪逃至母族贺兰部,找到了暂时的庇护。
在贺兰部,拓跋珪的舅舅贺讷掌权。贺讷对外甥的归来感到非常高兴,然而,他的弟弟贺染干则出于对拓跋珪日益增长的声望的忌惮,决定暗中排挤拓跋珪。幸运的是,拓跋珪得到了贺讷母亲——辽西公主的庇护,避免了贺染干的陷害。在拓跋珪的堂曾祖父拓跋纥罗与拓跋建的劝说下,贺讷最终决定支持拓跋珪继承代国王位,拓跋珪得以在牛川登基,正式成为代国国王。
拓跋珪的成功,离不开其后期的治理。他通过任用贤才、积极改革,使得拓跋部逐步复兴。然而,他面临的挑战也从未消失。北方的贺兰部、南方的独孤部、东部的库莫奚部、西边的匈奴铁弗部,以及慕容垂所建立的后燕和西燕都虎视眈眈,想要分一杯羹。同时,拓跋珪还要应对内部分裂,尤其是与叔父拓跋窟咄的权力斗争。
拓跋珪首先联合后燕击败了拓跋窟咄的军队,并在铁弗部首领刘卫辰的帮助下成功收复了他的部众。接着,他发起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几次大败南方的独孤部、库草奚等部,甚至在390年击溃了高车部,俘虏了二十多万人的牲畜与百姓。
然而,尽管贺兰部与拓跋珪的关系密切,贺讷担心拓跋珪的扩张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因此在390年拓跋珪攻打叱突邻部时,贺讷与纥奚部联合起来进行干预,但却惨遭拓跋珪与后燕的联军打败。贺讷无奈地向拓跋珪投降,并请求救援。拓跋珪为保护贺兰部,不仅成功击败了铁弗部,还将贺兰部迁至东界,位于北魏与后燕之间的战略位置。
随着北魏的崛起,拓跋珪逐渐意识到他不再能依附于后燕,而后燕则对拓跋氏的独立地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双方的关系因此日益紧张。而败给拓跋珪的贺讷,更加不满,开始暗中与后燕联系。为了加强对贺兰部的掌控,拓跋珪决定通过娶贺夫人——贺讷的妹妹来结亲,从而稳固与贺兰部的关系。
尽管献明皇后反对这一婚事,认为这是“不合伦理”的举动,拓跋珪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为了达成政治目的,他甚至命人杀死了贺夫人的丈夫,将其纳入后宫,并生下了清河王拓跋绍。然而,这一决定不仅帮助拓跋珪稳固了与贺兰部的关系,也为他带来了致命的后果。
公元409年,贺夫人因失宠被幽禁在宫中。拓跋珪一度打算处决她,然而贺夫人通过秘密传话给儿子拓跋绍。拓跋绍深知父亲的残酷,便在当晚组织了行动,成功潜入宫中,并在天安殿将拓跋珪杀死。这一事件的发生,最终结束了拓跋珪的统治,带来了权力的再次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