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文学家姚燧晚年时,已年逾七十,但仍保持着惊人的活力。某次,他在小妾侍奉下沐浴后,两人共度了一个夜晚。次日,小妾神色忧虑,眼含泪光,恳求道:“您已年迈,倘若我怀孕,外人定会怀疑此事的真伪。为了避免日后无法自辩,不如为我留个证明,以免未来难以解释。”她的声音中满是无奈与焦虑,毕竟,这种事若被外界知晓,如何解释便成了困扰她的难题。
姚燧,元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诗人,他的家世显赫,祖上曾在辽金时期担任过要职。即便是金朝灭亡后,他的父亲依然在忽必烈麾下担任要职,虽然他本人是汉族人,却在元朝朝廷中占有一席之地。遗憾的是,姚燧年仅三岁时,便失去了父亲。自那时起,他便由伯父抚养长大,伯父对他如亲生子般关爱,教诲严苛,使得姚燧从小便沉浸在书海中,饱读诗书。十八岁时,他拜著名学者许衡为师,专心研习理学。
许衡的言传身教对姚燧影响深远,理学思想在姚燧的诗文中也时常可见。姚燧并非单纯的文人,他曾随元军四处安抚百姓,亲眼目睹了战乱中的民众疾苦,那些受伤的百姓和破碎的家园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由此,他在为官时,始终将百姓福祉放在心头,尽心尽力地为民谋利。对于那些通过贿赂获得官位的官员,姚燧始终不屑一顾。沈阳王父子便曾试图用金钱拉拢他,送来大量珍宝,想要请他写一篇诗文作为回报。
对于这样的请求,姚燧毫不动摇,拒绝了他们的提议。即便是沈阳王父子不断施压,他仍旧坚持不接受。只有在朝廷的强制命令下,姚燧才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写作,然而,他依然没有接受任何物质奖励。沈阳王父子送来的古玩名画等珍宝,他毫不犹豫地全都捐给了翰林院。他曾说,外邦小国或许认为每个人都贪图钱财,但大国的士人却根本不屑于这些东西。此举表现了他作为朝臣的风度与气节,也因此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扬。
姚燧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还是一位风流洒脱的君子。在那个社会,妓女常常被人轻视,但姚燧并没有对她们心生鄙视。相反,他喜欢与那些色艺双全的妓女结交,甚至关心她们的命运。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歌女,她是真德秀的后代,因父亲俸禄微薄,未能偿还债务,最终沦为歌妓。姚燧得知她的遭遇后,深感同情,决定帮助她。他安排她嫁给了一名史官,使她从歌妓的命运中脱身。后来,这位歌女和史官的婚姻幸福美满,史官也逐渐升职。姚燧并不是唯一帮助她的人,他在一生中帮助过许多命运不济的人,凡是遇到他心生同情的人,他都会竭尽所能地提供帮助。
姚燧的生活并不局限于文人雅士,他同样热爱游山玩水。多次南北迁移,使他足迹遍布中国大好河山,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成为了后世传颂的文化名人。晚年时,他辞官回到家乡,虽然已年过七十,但依然能够保持与小妾的恩爱。在他晚年的岁月里,他的生活依旧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尽管正常情况下,七十多岁的男子可能早已无法再行房事,但姚燧依然保持着健朗的体魄,一夜欢愉之后,小妾满脸愁容,心中充满不安。她深知,若自己怀孕,外界定会将这件事误解为她与他人私通所生的孩子。想到此处,她感到一阵惶恐。姚燧看在眼里,便主动开口询问她,她便将内心的疑虑坦言相告。
姚燧思索片刻,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此事。他拿起笔,在小妾的衣服上写下一首诗,留下了她怀孕的“证物”。不久后,姚燧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小妾的怀孕之事也随之被姚家人发现,姚家人误以为她与外人私通,正打算惩处她。然而,当她出示那件衣服,姚家人看到那首诗后,才信服了她的清白,得以避免了一场风波。
作者:三摩地
参考资料:《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