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建立以来,一直未设宰相一职。尽管如此,由于中原文化的深厚影响,朝廷内外的非正式场合,常常还是以“宰相”来尊称内阁大学士。然而,严格来说,只有内阁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的人才能称为“宰相”。如果要更为精确地定义,那就是内阁首辅兼任首席军机大臣的官员,才算得上“真宰相”。
在清代的官场上,尊荣的称谓常常被滥用,尤其是乾隆之后,很多协办大学士有时也被称为“相国”。这一现象在一些野史与笔记中尤为突出,常常把官员称作“宰相”、“中堂”或“相国”,这些称呼层出不穷,几乎没有任何界限。然而,在官方的文献和正史中,宰相的称谓仍然相对严谨,特别是御史等官方人员翻阅历史文献时,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晚清时期,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三位重要人物皆有“殿阁大学士”的头衔,但只有左宗棠和李鸿章常被尊称为“左爵相”或“李中堂”,而曾国藩则鲜有被称为“曾相”的情况。
为何同为内阁大学士,曾国藩却不被称为“宰相”?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首先,在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曾国藩的湘军集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当时,咸丰皇帝曾明确表示,谁能攻克金陵,便可封郡王。出乎意料的是,满洲贵族对曾国藩心生忌惮,认为大清没有给异姓封王的先例,实际上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清朝历史上早有多位异姓封王的案例,曾国藩本身便处于这一传统之内。
曾国藩,毫无疑问,是清代最具权势的总督之一。作为两江总督,他拥有着调动四省军队的绝对权力,甚至连江宁将军也得听命于他。这种权力是后来的左宗棠和李鸿章所无法比拟的。在同治年间,曾国藩晋升为协办大学士,成为一位重要的朝廷高官。然由于慈禧太后对他的深度猜忌,他不得不主动裁撤湘军,从而避免了被清朝政权的内外威胁。这种处境导致了当时的人们,在称呼上也对曾国藩有所保留,直到他去世后,官场中大多称他为“文正公”,而非“曾相”。
曾国藩的仕途起步顺利,早年在翰林院中任职,素有“十年七迁”的美誉。他在创建湘军时,正是以正二品侍郎的身份起步,随着军功的积累,逐步升为总督、协办大学士、大学士等职务。然而,尽管曾国藩的地位与影响力不言而喻,他的称呼始终未被冠以“宰相”。与之对比,雍正年间,鄂尔泰作为云贵总督升为大学士,但当时民间并未称他为“中堂”或“宰相”,直到他被调入京城,担任军机处领头大臣后,才真正被视为宰相。
左宗棠的情况与曾国藩有所不同。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升任东阁大学士并被封为二等侯。在一些野史中,左宗棠未到京城之前,外界普遍称呼他为“左爵爷”。然而,在光绪七年,左宗棠应诏入京,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成为了四大名臣之一。此后,左宗棠的官职和称谓发生了变化,他被尊称为“左爵相”,这意味着他在清朝的官场地位已达到了宰相的水平。尽管如此,由于“中堂”一词的发音与“左宗棠”的名字相似,同僚们普遍认为这样称呼他有失尊敬,因此,大家通常称他为“左爵相”,而不是“左中堂”。
李鸿章的仕途与曾国藩、左宗棠不同。李鸿章的最高官职包括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及海军衙门会办大臣等多个职务。他深度参与了晚清的外交事务,并且以文华殿大学士的身份在朝廷内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李鸿章在朝中的地位和权力,官场中普遍称他为“李中堂”或“李相”,不管是生前还是去世后都没有改变这种称谓。
清代地方督抚的权力在太平天国运动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曾国藩作为汉人督抚的先驱,为其后的汉人督抚打下了基础,但他并未活到汉人督抚真正“作威作福”的时刻。清代有“同光中兴”的说法,指的是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后的这一段时间,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纷纷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曾国藩虽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但因去世过早未能享受到这一波红利。假如他能再活十年,他的声望将无可匹敌,宰相的称谓也将是理所当然的。
在清代的官场中,外省总督即便拥有大学士的头衔,仍无法被称为宰相。乾隆时期,宰相的称呼几乎不曾出现在官方文献中,乾隆皇帝本人也不赞同这一称呼。即使是福康安这样的宠臣,同僚们也不会轻易称他为“宰相”。整个清朝历史中,唯一被皇帝正式认定并记入正史的宰相,是刘统勋。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作为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去世,乾隆帝极为悲痛,并为其追谥“文正”,盛赞他为“真宰相”,这是清朝唯一一次帝王亲口承认的宰相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