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唐朝科举制已成型,为什么“寒门出贵子”还是个笑话?
迪丽瓦拉
2025-09-14 07:03:21
0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并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完善,最初的主要作用是打破贵族家族对官场的垄断,帮助平民百姓通过考试获得官职地位,因此科举制也被称为“寒门出贵子”的途径,得到了广泛的赞誉。然而,直到唐朝灭亡,也没有出现预期中贫寒家庭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盛况。真正的寒门子弟,想要通过科举脱离贫困,依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原因呢?

唐朝是科举制度逐渐成熟的时期,进士科成为了主要考试科目,殿试和武举也在这一时期设立。通过科举脱颖而出的士子,成为官场上备受瞩目的明星,许多人更是成为朝廷的重臣。《新旧两唐书》和《登科记考》记载,唐朝历史长达289年,共有141名状元和830名进士,这些优秀的士子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那么,这141名状元和830名进士中,究竟有多少人出身寒门呢?值得一提的是,“寒门”指的是家境贫困、几代人没有官职背景的家庭。

首先来看状元。根据《新旧两唐书》和《登科记考》的记载,141名状元中,只有5人是出身寒门。但这些所谓的“寒门”,从家庭背景来看,却并非真意义上的贫寒。例如其中的卢肇、苏检和裴说三人,就有着相对优渥的家庭背景。卢肇,来自江西分宜,公元843年考中状元,曾祖父是袁州刺史,祖父和父亲也都是地位显赫的官员,甚至他还曾拜韩愈为师,显然不符合“寒门”的定义,更多的是属于家道中落的士族家庭。苏检,出自陕西武功,894年考中状元,虽然家境较为普通,但妻子聪明能干,且擅长诗文,显然家庭条件并非困窘。至于裴说,来自广西桂林,虽然其家族是因战乱迁移到广西,但他依然出自山西裴氏这样的大户人家,背景深厚,可以说也是士族出身。

再来看进士。根据《新旧两唐书》的记载,830名进士中,近71%(589人)出自士族大姓,13.13%(109人)出自小姓,剩余的15.91%(132人)来自寒门。具体到这些132位寒门出身的进士,平均下来每2.2年才会出现一位寒门子弟中进士,数量之少可见一斑。而这些寒门子弟,也几乎都出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或有名宦之家”,因此严格来说,他们也不能完全算作是“真正的寒门”。

那么,为什么唐代的穷人很难通过科举脱颖而出呢?《太平广记》中的一则记载可能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一个名叫张汾的考生在长安应试时与官员刑君牙谈话时抱怨道:“在京应举,每年当用二千贯文,皆出往还。”这句话透露了两点信息:一是每年需要花费二千贯文,大约相当于2000两白银;二是这笔钱大部分花在了人际交往和送礼上。按照当时的标准,2000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几百万人民币,这对于穷人家庭来说,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实际上,唐朝的科举制度中存在“行卷”和“公荐”的弊端。

所谓“行卷”和“公荐”,即考生在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要先将自己的诗文卷轴交给达官显贵或文人学士审核,若有推荐,成功率便大大提高。要获得这些推荐,考生往往需要通过送礼和人际交往来建立关系。历史上,我们熟知的诗人王维和白居易,正是因为得到了岐王和顾况的推荐,才最终考取了进士。如果没有这些推荐,即便才华出众,也难以顺利中榜。因此,富有的家庭可以通过这些社交关系和资源,增加中举的机会,而贫困家庭则无力承受这些巨大的花费和人际成本。

除了“行卷”和“公荐”之外,考生还需要承担其他昂贵的费用,如长途跋涉的交通费、在京住宿的食宿费以及购买书籍文具等各项开支,这些费用同样让寒门子弟望而却步。而这些费用几乎是穷人家庭无法承受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已经捉襟见肘。

唐朝的科举制度看似是为百姓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实际上,它更多的是惠及那些已经具备一定社会资源和经济基础的中等和上层家庭。真正的贫寒家庭,很难在这种环境下有所作为。

唐朝的贵族集团主要包括关陇八大家和五姓七望两大势力。在唐朝初期,李渊、李世民等人就出自关陇集团,朝中重要职位几乎都被这个集团所垄断。李世民为了削弱关陇集团的力量,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最终在659年成功打击了关陇集团的势力。关陇集团衰落之后,五姓七望集团逐渐崛起,利用安史之乱的混乱局面迅速壮大。五姓七望,如荥阳郑氏和清河崔氏等家族,在中唐时期接连产生了多位宰相,形成了牢固的政治联盟。

这些贵族家族掌控了朝政,也在科举选拔人才时偏向自己的门第,倾向于从贵族内部寻找人才。科举制度本身也受到这些贵族势力的影响,他们不愿看到贫寒家庭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因为这可能威胁到他们的既得利益。五姓七望在科举制度上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的子弟常常能够通过推荐或家族背景轻松通过科举,极大地压缩了贫寒家庭子弟的上升空间。正如范阳卢氏家族,在中唐以后,每年都有大量子弟参加科举,最终累计考中进士的人数超过了百人,这一现象也反映了贵族通过科举制度进一步巩固自己社会地位的现实。

因此,唐朝的科举制度,虽然在理论上为贫寒家庭提供了上升的机会,实际上却更多地倾斜了有权有势的贵族家庭,寒门子弟要通过科举实现飞跃几乎是困难重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参... 说到中国近现代的战争历史,许多人都会想到那些激烈、震撼的瞬间。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真实存在的老...
原创 家... 在广西南宁,陆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满载时光故事的中华民国双旗币当十铜元。这枚钱币如同一位沉默的家族史官...
原创 都...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原创 别... 好的,下面是您提供文章的改写版本,尽量保留了原文的意思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 --- 如果您喜欢这...
原创 夏... 夏侯霸是蜀汉后期为数不多的猛将之一,在姜维接替诸葛亮后,他与姜维共同肩负起了捍卫蜀汉最后荣耀的重任。...
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重温... 延安时期,在毛泽东的倡导和帮助下,陈云深入探究“怎样才能少犯错误”问题,通过深学细悟毛泽东著作特别是...
原创 含... 东周时期,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落,整个天下礼乐崩坏,随之而来的是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争霸局面。最初,郑...
河南日报“视觉周刊”第47期(... 一张好照片,既是今天的新闻,又是明天的历史。过去的一周,有哪些照片让你印象深刻?让我们一起打开本期的...
原创 如... 如果你还不清楚,欧洲人是如何对待和伤害黑人的,那么不妨看看这组震撼的历史照片。这张照片展现了许多黑人...
原创 决... 在希腊神话中,腓尼基的欧罗巴公主被视为欧洲最初的代表人物,欧洲的人民也都可以追溯到她的血脉。而“欧洲...
原创 韩... ——·前言·—— 1952年3月,朝鲜半岛上的战火仍在猛烈燃烧,硝烟弥漫,紧张局势持续。在停战谈判...
原创 历... 在古代,提到“常务副皇帝”这个角色,不妨从明朝的两个独特人物说起:明太子朱标和明仁宗朱高炽。如果想要...
韩先楚夫人有多美?这是197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韩先楚那张1970年的照片你要是看到,可...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实事求是地讲,李善长是开创大明朝代一等一的功臣,不仅帮朱元璋...
原创 同... 写作不易,创作这篇文章的作者每天都在辛勤工作,只为能够养家糊口。我们读者或许并不常思考这些,但我们希...
原创 古... 从古至今,大小灾难层出不穷,其中瘟疫作为一种极为猖獗的灾难,曾经肆虐一时。无论是小规模的流行病,还是...
沉寂千年的战国青铜乐器再度“亮... 游客在观看《大足石刻》。(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3...
原创 军... 作者:相忘于江湖 在我军的历史上,有许多广为人知的黄金搭档和三人组合,其中一些早已成为传奇。例如,“...
原创 嗜... 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继位,刚一上任便开始实施削藩政策,逐步加大对亲王们的打压,尤其是对朱允炆的步步紧...
原创 刘... 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的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轰——!”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