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王位继承大多遵循“父死子继”的规则,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即“兄终弟及”,也就是说,哥哥去世后,弟弟继承王位。这样的传承方式虽然不常见,但也时常发生。比如,在现代的沙特阿拉伯,尽管自1932年建国以来,沙特的国王都是本·沙特的儿子,实际上沙特王位的传承方式便是兄终弟及。此外,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三朝也曾发生过类似情况。尤其是宋朝,这种传位方式曾在王朝初期出现,并且在经济上曾维持长时间的繁荣。但在中国古代,兄终弟及通常被视作“亡国之根”,这与商朝的历史密切相关。商朝的“九世之乱”便成为了后世对兄终弟及反感的根源。那么,商朝的灭亡究竟与这种继位方式有何关系?
有学者认为,兄终弟及这一传位方式,其实是早期母系社会的遗存。在母系社会里,氏族的领导人通常为男性,但由于当时的继承权是通过母系而非父系传承的,因此父子常常属于不同的氏族。在这种情况下,族内血缘最亲近的男性便是兄弟,而这也就成了兄终弟及的基础。再者,在远古时期,大多数人的寿命较短,许多人在死时其子嗣尚未成年。因此,兄终弟及不仅能确保继位者是成年人,还能有效避免未成年君主的继位可能引发的政权不稳。
事实上,兄终弟及现象在中国最早的王朝——夏朝和商朝时期都曾出现。以夏朝为例,第一个实施父死子继的帝王夏启去世后,其两个儿子太康和中康先后继位。尽管太康一度被有穷国打败,导致夏朝国君沦为傀儡,但夏朝的王位继承方式在某一时期也曾实行过兄终弟及。
但商朝的历史中,兄终弟及传位的情况尤为突出。根据现有史料,商朝初期的王位继承主要还是遵循父死子继的传统。商汤建立商朝后,前几代国王依然以父死子继为主。商汤本计划立长子太丁为太子,但太丁早逝,最终由另一个儿子卜丙继位。卜丙死后,王位由太丁之子太甲继承,继而是太甲的儿子沃丁。
然而,商朝在沃丁死后进入了兄终弟及的传位模式。太庚继位后,兄弟间的传位并未引发混乱,反而在太戊的治理下,商朝社会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太戊执政期间推行德政,国家局势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太戊的威望令后继者雍己虽然继位,但很快将王位传给了太戊的儿子中丁。然而,随着中丁的上任,商朝王朝的政治体制出现了崩坏的征兆,随之而来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九世之乱”。
《史记》与一些史料表明,商朝的灭亡并非完全由于兄终弟及制度本身,而是由于外力的干预。中丁继位后,蓝夷部族崛起,并不断侵犯商朝领土。为了应对蓝夷的威胁,中丁将商朝的都城从亳迁至嚣(今河南郑州或山东沂蒙一带),以便更好地防御外敌。
值得一提的是,商朝在迁都之前,的确曾有过频繁迁徙的历史。商汤建立政权之前,商部落便曾多次迁徙,有资料显示商部落迁都次数至少达到8次。然而,商朝的前期并没有像史书中所说的那样频繁迁都,而是稳定了许多年。直到商朝第九任或第十任君主中丁时期,商朝才正式迁都至嚣。迁都后,商朝军事优势显著提升,蓝夷的进攻也被击退。然而,战争的残酷也导致了商朝政治格局的变化,亲信间的利益争斗,商朝王族出现了割据局面。
此后,商朝的继承权问题日益复杂。在中丁死后,王位由外壬和河亶甲接管,商朝的政局逐渐动荡。为了应对外部威胁和内部矛盾,河亶甲进行了一系列迁都,并继续与蓝夷和班方(可能位于今山东临沂一带)进行激烈的战争。最终,虽然商朝在河亶甲的带领下取得了一些军事胜利,但国力依然处于衰退状态。
到商朝最后一任国君阳甲时,商朝已无法再控制周边的诸侯国,甚至还爆发了西方丹山戎的战争。经过这场战争后,阳甲的国力几乎被耗尽,最终在位仅四五年便死去。
这段时期,商朝经历了频繁迁都、王位更迭和内外战争。由于长期的动荡,商朝在中丁迁都后的百年内换了九任国君,政权出现了严重混乱。而盘庚即位后,看到商朝的危机,决定将都城迁回亳,恢复商汤时期的辉煌。尽管迁都之举遭到臣民的强烈反对,但盘庚最终凭借商汤的法度说服了大家,并稳定了局势,为商朝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然而,虽然盘庚成功平定了动荡的局面,但在他去世后,商朝王位并未由自己的儿子继承,而是由两位弟弟小辛和小乙接替。直到小乙的孙子祖甲继位后,兄终弟及的继位方式才逐渐被废止,商朝才恢复了父死子继的传统。
尽管后来的史学家对于“九世之乱”的表述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这一时期商朝并非完全陷入混乱,祖乙时代的中兴也表明商朝并没有完全进入乱世,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频繁的迁都、王位争夺和内忧外患,确实使得商朝国力下降,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因此,后世普遍认为兄终弟及引发了政权不稳,并在中国历史上成为王朝继承中应避免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