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中平原到原州险阻,看唐代萧关诗中的地形与诗意
迪丽瓦拉
2025-09-14 11:03:30
0

萧关道从长安出发至凉州,经过了山脉环绕的关中平原、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翻越了高峻险峭的六盘山脉,其所过之境水流纵横,有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等交汇于黄河。

在唐代萧关诗中,对不同地形水文的描写也构成了一幅多彩的画卷,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的创作活动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时常影响着诗人情感生成与抒发。

山脉环绕的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位于今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河北山之间,因其位于函谷关、大散关、武关、萧关这四关之中,所以称为“关中”。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春秋战国时期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西汉和唐都以关中地区的长安为政权中心。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长安位于渭水之南,自长安向邠州行,路经咸阳、醴泉、奉天、永寿、麻亭、新平,地形逐渐由关中平原向黄土高原过渡。

《关中记辑注》中称关中“东西方千余里。南北近山者相去一二百里,远者三四百里。南山自华岳,西连秦岭、终南、太白,至于陇山,北有高陵、平原,南北数千里,东西二三百里,西接岐、梁、汧、雍之山六。关中有泾、渭、灞、滻、沣、滈、涝、潏之水。

根据记载,关中地区山脉环绕、大川环流、沃野千里,地势平坦开阔,唐人多有诗歌对其进行描写:如李颀的《望秦川》:“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便是对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的描述。

关中平原上的咸阳原“南临渭水,北倚九嵕”,地势南低北高、呈阶梯状,地形平坦开阔,更是汉代诸多帝陵的所在之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使得咸阳原具有了一种怀古的苍茫之感,令许多文人于此怀古感伤。

例如刘沧的《咸阳怀古》,诗歌开头就写道:“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渭水故都秦二世,咸原秋草汉诸陵”,描述了作者路经此地见到原野之上沉睡着的秦汉诸陵,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随后“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两句中运用边塞鸿雁、飘零落叶、孤村灯火等意象,使得咸阳原萦绕着一种苍茫之感。

“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半出白云层”,空间的苍茫开阔与时间的跨越相结合,使得诗人的愁绪与孤寂感倍增。

地形平敞的河谷平原

邠州西北循泾水河谷上行,经蒿邱堡,至宜禄县,县位于浅水原上。唐初,太宗曾于浅水原上大败薛仁杲,《经破薛举战地》一诗是太宗即位后,再临昔日战场时有感所作,诗歌前十句写太宗追忆往昔壮气满怀、仗节破敌的壮举,“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后十句描述其即位后暂停华轩,瞩目俯视旧日战地的情景。

宜禄又西五十里至长武城,在泾水南岸,贾岛有诗《寄长武朱尚书》,此诗当属大和七年朱叔夜初授泾原节度使时贾岛的投寄之作,诗中言“白衣思请谒,徒步在长安”表明了诗人的入仕之心。长武城又西四十里至折墌城,又十里至泾州治所安定县。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中言:“泾州地形平敞,唐代前期,当安西孔道,中叶以后,居西塞之口,依连云堡为屏障,置泾原节度使统重兵以镇之。与邠州同为长安西北之门户。”

张籍有诗《泾州塞》云:“道边古双堠,犹记向安西”,便是泾州为西域孔道的明证。泾州之形势,虽然地形平敞,但当西塞之口,重兵屯于此地,遇战时可支援边塞,军事位置极为重要。

戎昱有诗《泾州观元戎出师》,诗歌开篇即写“寒日征西将,萧萧万马丛”,将元戎带领军队出征的恢宏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吹笳覆楼雪,祝纛满旗风。遮虏黄云断,烧羌白草空”,写悲壮的胡笳声随雪一起覆盖弥漫于城楼之上,劲风袭卷着旌旗猎猎作响,将边地军营苦寒肃杀之景象尽现于读者眼前。

“卫青师自老,魏绛赏何功……燕然如可勒,万里愿从公”,诗人运用卫青、魏绛、窦宪等军事杰出人才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元戎的崇敬和赞扬以及自身的愿望和追求。

自泾州西北行至临泾县,元和三年筑城,置行原州,与平凉之行渭州同为泾州南北两翼卫。由临泾西行数百里可至百泉县,又行九十里至原州治所平高县,自原州向北行进至灵州,沿途的驿道大多沿着清水河谷展开,过唐萧关县后,继续向北,临近黄河,地势逐渐变得开阔。

《武经总要前集》载:“萧关路。自军北刘璠堡,缘葫芦河川,过古城,入苇子湾,出萧关,至鸣沙县界,入灵武,约五百余里。地形平敞。”与泾水河谷相较,清水河谷与黄河平原的开阔地势更能引发人心胸之舒畅,且其地独有的飞沙走石、黄云落日以及萧瑟枯木等边塞风光元素,无疑加深了人们对边塞雄浑壮美的直观感受。

唐代胡皓有诗云:“萧关城南陇入云,萧关城北海生尘”,原州与灵州的开阔地景宛若近前。又如王昌龄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秋蝉鸣于枯桑之林,荒草遍布萧关道上,所述之景苍凉悲壮。

重关险阻的原州形势

由邠州以西循泾水河谷而上亦可至原州,途中经弹筝峡,此峡近水源,群山怒起,形势奇险,为戍守要地,因水声激宕如弹筝之声而得名,今名瓦亭峡。

张籍有诗《将军行》云:“弹筝峡东有胡尘,天子择日拜将军”,诗中的弹筝峡即此地。储光羲出使边地时亦经过此峡,留有诗歌《使过弹筝峡作》,诗中写道:“双壁隐灵曜,莫能知晦明”,可见弹筝峡地形之险阻。弹筝峡又行二十里至瓦亭故关,再向北行七十里经汉萧关可至原州平高县。原州重关险阻,历来为军事重镇。

原州位于泾、渭、河曲之间的最高点,地势相对平坦开阔,因此在汉代有“高平”之称。原州在汉代即有萧关驻守,至唐代更是七关并立,形成重重险阻,足见其军事地位之重要。自安史之乱以来,大唐帝国的边境线不断内缩,原州不幸为吐蕃所占。

因此,大唐政府决定在临泾设立“行原州”,此举使得临泾成为了大唐边境防御的重要据点,其战略重要性不容忽视。如诗句“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没尽空遗丘。开远门前万里堠,今来蹙到行原州”,便是对安史之乱后,原州失守、河湟沦陷,大唐帝国领土因此大幅缩减的情况的反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赵云是三国时期蜀汉阵营中的顶梁柱之一,他几乎集中了所有武将的优点。他不仅英姿飒爽、勇猛无比,还极富智...
原创 曹... 作者:林淼 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与动荡的时期。然而,正如古语所说:“乱世出英雄”,...
原创 6... 1433年6月29日,62岁的郑和因病在印度古里去世。得知这一消息后,明朝皇帝朱瞻基悲痛欲绝,亲自指...
原创 咸... 咸丰年间,清政府如何认识和处理东北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当咸丰帝登基时,距鸦片...
原创 南... 南宋与金国的仇恨深深植根于历史的痛苦之中,特别是在靖康之耻之后,南宋的复仇手段可谓是极为残酷。为了彻...
原创 当... 文章改写: 声明:本文结合权威资料与个人见解撰写,所有参考文献及截图已标注于文末,请知悉。 华佗是...
原创 历...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历时近三百年,历经十二位帝王。清朝的创立始于努尔哈赤的后金建国...
从工艺象征到等级式微,再探唐代... 唐代冠饰,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文化志。在那个国力强盛、文化交融的时代,冠饰承载的意义远超装饰本身。它...
原创 刘... 汉末三国之际,朝廷与各地的刺史、太守,一般都具有两种特点,要么能够征战沙场,要么拥有极高的声望,毕竟...
原创 拜... 其一:从赵云的汉水之战说起 曹操和刘备的汉中之战,是因刘备斩杀了夏侯渊而获胜的吗?根本就不是。须知在...
原创 蒋...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那么一个人,虽然不像孙中山、蒋介石那样家喻户晓,但他的名字却跟这两位大人物紧紧绑在...
原创 四... 四川兵工厂之二:性能落后且质量堪忧的四川机器局 自1877年起,丁宝桢在担任四川总督后创办了四川机...
原创 长... 一个叫“江”,一个叫“河”,长江和黄河这两位老大哥,名字听着像亲戚,其实背后差了好几千年文化。这事儿...
江苏扬州推出10条非遗主题旅游... 中新网扬州6月14日电(朱晓颖 崔佳明)13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扬州市宣传展示活动在扬...
原创 印... 英国对泰米尔人的殖民统治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那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南印度建立殖民地...
原创 三... 袁绍,出身东汉末年的豪门望族汝南袁氏,祖上曾经有“四世三公”的显赫背景。董卓作乱之时,袁绍举起讨贼的...
原创 历... 亡国之君,在古代历史中并不少见,毕竟古代的政权更替频繁,王朝更替层出不穷。但每一位亡国之君的命运各异...
原创 曹... 在古代华夏的广袤大地上,时局动荡,风云变幻,英雄豪杰层出不穷。建安13年,历史的长河中悄然浮现了一段...
原创 9... 1977年9月,蒋纬国的去世宣告了“蒋家王朝”的彻底结束。从20世纪20年代至21世纪之交,蒋介石、...
原创 卡... 欧洲人的皮肤颜色通常是什么? 答案是白色,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知道。 然而,事实上,在这个白人占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