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黄巢最著名的诗作《落地后赋菊》,千百年来,仍被传唱为后人铭记的英雄之歌。通过这首诗,黄巢借着咏叹菊花的盛开,生动地描绘了自己义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的壮丽景象。那金黄的菊花象征着他义军的英勇,而从这些盛放的花朵中,仿佛能够看见披铁甲的军队,穿越长安城,折射出耀眼的金光,威风凛凛,震撼四方。
当时,黄巢正是那个威风凛凛的“黄王”,带着民众对唐朝腐败政权的愤怒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勇敢地向前进发。然而,正是这个英雄般的存在,最终却因种种原因成为了万人唾弃的恶名。黄巢究竟做了什么,让曾经的支持者背弃他,甚至让今天的人都无法容忍他的所作所为呢?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盛世如诗如画,社会开放、包容,繁华一时。但这份盛大和繁荣最终被昏庸的统治所侵蚀,随着民众的疾苦不断积压,唐朝从鼎盛逐渐走向衰落。安禄山和黄巢,这两位历史人物如同利剑,刺破了唐朝的心脏,给这座辉煌的帝国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提到黄巢,我们不得不先谈谈他的家世。与其他起义军领袖相比,黄巢的出身显得有些不同。大多数起义军领袖如陈胜、吴广,因官府的压迫和民众的疾苦而起义。然而黄巢的家庭背景并非如此。黄巢的家族世代从商,经营的商品是当时最为必需的“盐”。然而在唐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黄巢的父亲为了让儿子有所成就,便送他进私塾求学。少年黄巢才华初露,尤其是在祖父面前,展现了诗文才华。然而,尽管黄巢几度参加科举,最终却始终未能中举,这让他心中充满了愤恨与不甘,于是他返回家乡,继承家业。
公元874年,天灾四起,河南尤为严重,农田荒废,许多百姓面临寒冬无粮可食的困境。可悲的是,自唐懿宗以来,地方官员未能及时上报灾情,百姓的疾苦无人诉说。民众的怒火开始积聚,尤其是由于唐朝的官吏腐败无能,赋税沉重,百姓苦不堪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盐商王仙芝率领起义军聚集了数千人,揭竿而起。黄巢听闻此事,便召集族人商议,激愤之下决定加入这场起义。
几个月内,起义军迅速壮大,人数已达数万。唐朝朝廷见状,终于开始感到恐慌,立即召集兵力准备讨伐。然而,起义军指挥得当,采取了避实就虚的策略,转战至沂州,并且王仙芝还率军攻占了洛阳和汝州,给唐朝朝廷带来了巨大的震动。此时,朝廷出现了权谋家,提出收买王仙芝,免去其罪名并封官。在权力的诱惑下,王仙芝内心逐渐动摇,最终选择了投降。
黄巢对于朝廷的奖赏感到愤怒,认为朝廷偏袒王仙芝而忽视自己,义军中的不满情绪迅速蔓延。最终,王仙芝也因无奈的妥协,失去了黄巢的信任,两人的关系开始破裂。这一计策直接导致了黄巢和王仙芝的决裂,义军的力量因此大幅削弱。
王仙芝最终被俘,并被处决,首级送至京师。对于唐朝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然而,对于黄巢而言,这则是义军力量的严重削弱。尽管如此,黄巢没有气馁,反而在失去部分支持者后,迅速整顿军队,调整战略。很快,他便率领起义军南下,直逼岭南,并转向荆浙,再次展开强攻。
《资治通鉴》描述黄巢进入长安的场景时写道:“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这句描绘了义军队伍的浩浩荡荡,几乎席卷了整座城市。当黄巢的军队进入长安时,长安百姓纷纷出城欢迎,然而这些表面上的欢呼与欢迎,却无法掩盖黄巢内心的扭曲与堕落。
公元880年,黄巢登基称帝,国号“大齐”。登基后的黄巢迅速展现出自己的残暴面目。他开始清除所有忠言逆耳的臣子,残酷地杀戮那些忠诚的文臣,保留那些阿谀奉承的官员。无论是唐宗室的婴儿,还是已经投降的将领,都未能幸免于难。对于拒绝投降的人,更是举家满门抄斩,短短几日,血流成河。
然而,黄巢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减轻百姓的负担,反而继续加重税赋,摧残民众。与他之前所受到的压迫相似,黄巢也开始沉溺于权力与奢华的生活,忘却了他当初带领起义的初衷。他变得和他曾经痛恨的统治者一样,逐渐失去了人心。
不久之后,黄巢的政权开始出现裂痕,敌人的势力渐渐崛起。黄巢的军队粮草不足,甚至开始掠夺人肉来填补空缺。据统计,黄巢的义军至少食用了三十万名百姓的尸体,这一恶行令人发指。
黄巢最终在广州制造了屠城血案,杀戮无数,掠夺财富。黄巢从曾经的英雄逐渐堕落为历史上的魔鬼屠夫,他的所作所为让后人震惊不已。正如那句古话所说:“屠龙者,终成恶龙。”从一开始的无奈与反抗,到最后的暴力与残暴,黄巢的命运无疑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从一个举起反旗的英雄,到一个堕落的暴君,黄巢的故事告诉我们:治理国家不只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和道德。用暴力去反抗暴政,最终只能创造出一个更加可怕的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