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并非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也非夷陵之战,而是在公元257年爆发的诸葛诞叛乱,这一战也被称为淮南三叛的第三叛。此役是各方势力的集结之战,参与的兵力高达惊人的52万之众。
诸葛诞的起义
在公元255年,毌丘俭和文钦的叛乱被彻底镇压后,司马师因病去世,司马昭继位掌权。诸葛诞,这位征东大将军,见到曾与自己亲近的朋友夏侯玄、王凌和毌丘俭先后被处死,心生恐惧。为了自保,诸葛诞不仅在淮南加强了自己的影响力,还悄然培养了大量死士为自己护卫。司马昭为削弱曹魏的支持势力,响应贾充的建议,召诸葛诞进京担任司空。然而,诸葛诞一接到诏令,心中大为忐忑,随即在257年五月突袭扬州刺史乐綝,继而坚守寿春并对抗司马昭的统治,同时派遣长史吴纲、儿子诸葛靓和一批门下弟子前往东吴请求援助,这也标志着诸葛诞正式叛变。
《三国志·诸葛诞传》记载,诸葛诞为了筹备这次叛乱,早早在寿春城内集结了10多万的屯田官兵,加上新征召的扬州士兵,兵力已达到15万。而他所储备的粮草也足以支撑一年的战斗。
东吴的援助
诸葛诞不仅在自己的阵营中做了周密的准备,还派遣自己的儿子前往东吴向孙吴朝廷求援。孙綝当时在吴国掌握实权,得知这一消息后大为欣喜,便派遣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人组成三万人的军队前往支援诸葛诞,同时还授予诸葛诞左都护的职位,并封为寿春侯。在孙綝的推动下,东吴此时出动了大量兵力,企图与诸葛诞联手抵抗司马昭。
然而,虽然全怿等人成功突破了司马昭的包围圈进入寿春,但随着王基建立了更加坚固的防线,尽管吴军的支援部队迅速增加到18万,司马昭依然没有放松围困。东吴还继续增派援兵,派遣朱异领军与魏军交战,最终在战斗中惨败,孙綝不得不撤军。然而,孙綝没有放弃,他再次集结兵力试图解围寿春。
司马昭的调动与魏军进攻
面对诸葛诞的叛乱,司马昭几乎动员了魏国所有的军力。他亲自督军,带领曹魏帝国的军队进攻淮南。为了防止后院失火,他带着魏帝曹髦和太后一同亲征。此外,他还从青、徐、荆、豫四州调动了大量兵力,同时从关中地区调派了部队,共计26万大军。这一军队规模庞大,显示出司马昭对于此次平叛任务的重视程度,既是为了确保对诸葛诞的压倒性优势,也是为了防止其他地方的叛乱。
司马昭的军队迅速部署,在丘头驻扎,并派遣王基与陈骞包围寿春,而石苞和胡质则率领部队抵御东吴的增援。孙綝派遣朱异继续增援,但由于粮草供应紧张,吴军未能成功突围。此时,寿春城内部逐渐失去了抵抗意志,许多官兵纷纷出降。
诸葛诞的失败与寿春的陷落
随着援兵迟迟未到,诸葛诞的局势变得越来越危急。虽然其部将蒋班和焦彝劝他集中主力进行突围,但诸葛诞拒绝了他们的建议,仍然坚定地认为东吴的援兵会及时赶到。最终,文钦提议固守寿春,而诸葛诞却因忌恨文钦,决定处决他,甚至将文钦的家族成员加以杀害,这让许多士兵和将领的士气崩溃,许多人开始投降魏军。
司马昭巧妙地利用这些叛逃的信息,通过伪造信件诱使吴军内部产生裂痕,最终几名吴军将领投降魏军。诸葛诞的军心大乱,士兵的战斗意志已尽。最终,司马昭的军队于公元258年正月攻破寿春,诸葛诞无法抵挡,决定带领亲兵突围,但最终在逃亡过程中被捕,并且遭到击杀。
叛乱的结束与影响
诸葛诞的失败彻底瓦解了淮南三叛的力量。战后,参与叛乱的吴军和淮南诸将纷纷投降,少数逃往北方的叛军也被司马昭追捕并处死。寿春城内重新恢复了曹魏的控制,东吴对诸葛诞的援助失败,也令其军事力量受到重大损失。与此同时,诸葛诞的叛乱不仅改变了三国的权力格局,也加深了魏国与吴国之间的敌对情绪。
通过这场巨大的战斗,三国局势再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诸葛诞的叛乱虽然最终平息,但它也揭示了曹魏内部的分裂与争权斗争,成为了后世历史学者热议的一个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