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稍微增加一些细节和描述,让内容更丰富流畅。
---
在三国时期曹魏的智囊团中,蒋济是一个极为令人惋惜的人物。他一生辅佐过曹操、曹丕、曹睿和曹芳四代君主,从一名地方太守一路做到太尉,被视为曹魏的重要腹心。然而,他却因临阵失误,误信他人,犯下了致命错误,最终郁郁而终,令人扼腕叹息。
蒋济,字子通,出身于楚国平阿(今安徽怀远)。
当时楚国属扬州刺史部管辖,楚王身份不详。年轻的蒋济曾被选拔为楚国的计吏和扬州别驾,这是个负责州府机要和辅助刺史的官职。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率军大举进攻合肥。正值赤壁大战,曹操因兵力分散无力援助合肥,只派无名将军张喜带领一千余兵力及汝南部众前去解围。然而军中疫病流行,张喜麾下多数士兵感染,合肥守军苦苦坚守,却迟迟等不到援兵。
为了鼓舞上司士气,蒋济谎称他收到张喜的书信,称张喜已率步骑四万大军到达雩娄(今河南商城),建议派主簿前去迎接。显然,这完全是蒋济凭空编造的消息。
更有心机的是,蒋济还让人伪装成张喜手下的三支斥候小队,并带着假信入城,称其中一队已进入合肥,但另外两队被孙权军俘虏。此消息刻意泄露给孙权。孙权果然相信援军已至,便趁夜放火,连夜撤退。最终,合肥城得以幸免于难。
次年,蒋济出使谯县,得以面见汉丞相曹操。曹操早闻蒋济名声,便询问他的意见:“当年我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时,将燕地与白马的百姓迁入许都。如今我想效仿当时,将淮南百姓迁入中原,可行否?”
蒋济回答:“丞相,当时情势不同。官渡之战,贼强我弱,不迁徙百姓恐被袁绍夺去。但如今,破袁之后,丞相北拔柳城,南控江汉,荆州归心,天下初定。百姓眷恋故土,迁徒恐难以接受,一旦迁徙,或生变故。”
然而曹操不信百姓敢违令,强行迁徙。结果,十余万江淮百姓纷纷南逃投奔孙吴。后蒋济入邺城,再见曹操,曹操自嘲道:“当年本想避前线险地迁民,没想到反成赶走了他们。”于是拜蒋济为丹杨太守。
有趣的是,温恢担任扬州刺史时,蒋济却又回去做他的扬州别驾。明明有二千石的高官职务,却愿意退做下属助理。蒋济这般选择,或许是因为曹操任命的丹杨太守不过是虚衔罢了。
曹操得知此事,便自我调侃说:“春秋时季子宁为臣舍君,然国家治理终需有人。如今先生又归扬州,孤东南无忧矣。”奸雄曹操脸皮真是厚。
蒋济第二次任扬州别驾时,有人诬告他为叛乱主帅。消息传到曹操耳中,他当场拍胸脯对左将军于禁、沛国相封仁等人说:“蒋子通怎会是那样之人?若如此,孤便是识人不明!这必是愚民故意扰乱视听。”
于是曹操以此为由,将蒋济召回京城,任命为丞相主簿西曹属。此举让蒋济与当时担任东曹属的司马懿成为同僚。这个缘分日后成了蒋济悲剧的关键。
东西曹分别负责人事选拔,西曹主管府内人事,东曹负责外部推荐。曹操勉励二人:“舜举皋陶,小人远离。奖罚得当,近于贤人。两位当竭力为孤选拔人才。”
蒋济终成曹操腹心重臣。
关羽围攻襄樊、水淹七军,声威震动天下,曹操心生恐惧,甚至萌生迁都避祸之意。蒋济与司马懿及时打气:“于禁被大水击败,不过是天灾,不能算战败。刘备、孙权内外不合,关羽得志,孙权亦不安。可暗中让江南割予孙权,劝其背后袭击关羽,樊城围困自然解除。”
江南原属孙权,此计仅以汉帝之名虚授,实则未花分文,却轻松化解大危机。曹操此举重视实际胜于名声,促成关羽败亡与荆州失守。
曹操驾崩后,曹丕即魏王,蒋济任丞相长史。曹丕即位后,又任蒋济东中郎将。
有人喜愿出任地方诸侯,蒋济则愿留朝中侍奉君主。但朝廷命令他即刻赴任外地。
蒋济则更巧妙,呈上政论名篇《万机论》,详述政略、用人及儒法并用之道。曹丕见后认为蒋济朝中任职仍有用,遂召回任散骑常侍。
蒋济请求留京,史书未明原因,或许是欲贴近君王,以谋宠幸。无论如何,他最终留在朝廷。
当时征南将军夏侯尚深受曹丕宠信,获赐诏书赐予生杀予夺特权。夏侯尚向蒋济炫耀此诏。蒋济却笑而不语。曹丕问其见解,蒋济答曰:“天下教化无进,尽是亡国之音。‘作威作福’,乃《尚书》告诫臣子不可为之。陛下应明察。”曹丕听罢怒气顿消,急令收回诏书。
文帝黄初三年(222年),蒋济与大司马曹仁征吴,蒋济负责东攻羡溪。曹仁欲取濡须口江中小洲,蒋济劝阻:“贼军据西岸,上游列船,军入洲中自取灭亡。”曹仁不听,果然败北。
曹仁因战败郁郁而终。曹丕重用蒋济,兼文武之能,复任东中郎将,继领曹仁部队。不久召回京任尚书。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亲征广陵,蒋济上书《三州论》,称地形水道不利。曹丕不听,数千战船冻江中,行动受阻。
有人建议屯军广陵,蒋济指出水大且临近淮水,东吴水军常骚扰,不利守军。曹丕采纳建议,狼狈退兵。军至精湖水尽,曹丕将船交蒋济处理,自行返谯县。蒋济凿渠四五条,方将战船顺淮水逐一撤回。
曹丕见蒋济感叹:“此行本欲焚船半数,能退半数已佳,卿竟保全全军。卿计策每合朕意,今后议讨贼计,必依卿详谋。”
此后蒋济获曹丕完全信任。
明帝即位,赐蒋济关内侯。大司马曹休接东吴周鲂降魏信,率军赴皖城。蒋济提醒曹休:吴将朱然居上游,兵力雄厚,曹休孤军深入风险极大。曹休不听,再次进兵。
蒋济见吴军安陆调动频繁,再劝明帝急调附近军队援救。明帝令豫州刺史贾逵东进。曹休遭陆逊大败,弃车马辎重,退至夹石。贾逵及时救援,避免全军覆没。
此战曹休羞愧成疾而亡,蒋济因劝谏有功,晋升中护军。
明帝集权设中书省,蒋济上书谏言:“臣权重则国危,帝近佞则受蔽。圣主应择优用人,不可让近臣专横。”明帝褒奖,迁蒋济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
太和六年(232年),明帝派田豫、王雄攻辽东公孙渊。蒋济认为辽东偏远,攻之无益,败之惹祸,建议暂不理睬。明帝不听,终无所获。
景初年间,公孙渊与东吴往来,试图远交近攻。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再讨辽东,公孙渊称臣东吴。明帝问蒋济东吴是否会出兵援辽,蒋济分析,东吴兵力不足,出兵虚张声势。
蒋济两次论辽东,依据时势变化,分析清晰透彻。
明帝晚年沉迷后宫,蒋济再上书进谏,虽得诏奖掖,然无实效。
齐王曹芳继位,蒋济迁领军将军,封昌陵亭侯。司马懿晋太傅,蒋济接任太尉。
至此,蒋济由中郎将逐步晋升至三公太尉,成为典型四朝元老。
他文武兼备,文职主管人才选拔,武职掌管宫廷禁卫,谋略无遗,堪称曹魏栋梁。
陈寿将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并列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清代王懋竑赞曰:“蒋济素有众望,不亚陈群。”
然而这位谋士晚年误信更狡猾的司马懿,间接成为曹魏政权覆灭的推手。
正始年间,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小人乱改法令,失民心。日食之时,蒋济以天象暗示“德亏”,劝谏曹爽,未被采纳。
遂与已被架空的太傅司马懿密谋,推翻曹爽。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趁曹爽与皇帝拜祭明帝时,于洛阳西南发动高平陵之变,阻曹爽于洛水浮桥南。司马懿以明元郭太后名义,宣诏罢免曹爽诸人职务。曹爽陷入僵局。
蒋济随司马懿屯洛水,听信司马懿许诺保曹爽爵位财产安全,致信曹爽劝其投降。
曹爽不听智囊桓范劝告,信赖司马懿与蒋济,交出兵权,被软禁。司马懿获全权,反诛曹爽兄弟及党羽三族。
司马懿以朝廷名义封蒋济都乡侯,食邑七百户。蒋济感受被司马戏弄,且失信曹爽,坚辞赏赐。朝议不许,蒋济忧愤难平,四月发病逝世,追谥景侯。
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占武库,派高柔王观控制曹爽军营。太尉蒋济仅随司马懿屯军洛水,可见他被劫持成为司马的工具,目的是让曹氏心腹劝降曹爽。
不论主客观,蒋济成了司马懿的帮凶。曹爽被杀,曹夏侯宗亲名将消亡,曹魏权力实质已落入司马手中。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名铁杆三国迷,跟我学三国,每天一点新知。
---
这样改写后内容更丰富,同时保留了文章原意,字数也保持接近。你看这样改写合适吗?需要我帮你改其他内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