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后,布尔什维克党人信心十足,满怀雄心壮志,誓言要将革命的红旗插遍全球。他们在波兰、德国以及匈牙利等地尝试过多次革命行动,但都未能如愿。面对一连串的失败,苏联的布尔什维克无奈之下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那个遥远且神秘的亚洲。俄国人向来有着在欧洲遭遇挫折后,寻求亚洲力量的历史传统。此时,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国,成为了他们的首选目标。
若能成功实现中国的“赤化”,对于苏联来说无疑是最理想的局面。然而,直接派兵进入中国显然不可行。于是,苏联决定在中国寻找一个能够执行自己政策的代理人。在经过多次选择和评估之后,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了当时的国民党身上。
虽然按照列宁的理论,国民党本质上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但苏联认为,亚洲的资产阶级与欧洲的资产阶级有着本质区别。亚洲的资产阶级作为新兴力量,充满生气与革命性,就像十八世纪末法国的资产阶级一样。因此,无产阶级可以与这些资产阶级力量联合,共同推动革命。
1922年,孙中山面临极大的政治困境。那一年,他最为信任的粤军将领陈炯明突然发动兵变,将孙中山从广州赶出。虽然在1923年,孙中山借助刘震寰、杨希闵等地方军阀的支持重新回到广州,重新建立了大元帅府,但他手下的力量依旧薄弱,几乎无法掌控广州。孙中山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随时都有可能被赶出广州,再度成为流亡上海的“寓公”。
在这种危急时刻,苏联的援助如及时雨般救了孙中山和国民党。苏联不仅向国民党中央银行提供了1000万卢布的准备金,还拨款270万卢布创办黄埔军校。1927年前,国民党各机关工作人员的薪水、军队的军饷都由苏联按时足额支付。要知道,在当时的中国,能够按月足额发放薪水的地方寥寥无几,连北京的中央政府也时常拖欠公务员的工资。国民党凭借着这种稳定的财政支持,在中国政坛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苏联的援助也使得他们在国民党内部的影响力逐渐上升,几乎达到了可以操控国民党的地步。苏联的真正目标是通过控制国民党,彻底改造其内部结构,使其成为自己手中的工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选拔亲苏的领袖成为了关键,而苏联驻华最高代表米哈伊尔·鲍罗廷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一个名叫蒋介石的军人身上。
(二)
蒋介石的上升并非一帆风顺。众所周知,蒋介石并未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孙中山在用人方面极为偏爱广东人,尤其信任汪精卫、胡汉民和廖仲恺。而蒋介石是浙江人,因此孙中山对他一直心存戒备。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兵变,孙中山被迫逃亡至永丰舰,蒋介石得知消息后,冒着生命危险赶往广州,登上了永丰舰与孙中山共渡难关。孙中山深受感动,对蒋介石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尽管蒋介石表现得非常忠诚,他依旧未能进入孙中山的核心圈子。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蒋介石没有成为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只有军事委员会的一位委员。5月,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负责办学。蒋介石通过黄埔军校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关键人物——苏联的鲍罗廷。
鲍罗廷并没有像孙中山那样局限于信任广东人,而是更关注一个人是否亲苏。蒋介石在这方面非常符合鲍罗廷的标准。首先,蒋介石为人精明果断,无论是创办黄埔军校、平定叛乱,还是东征讨伐陈炯明等,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其次,蒋介石在政治上偏向左倾,并且亲苏,甚至将自己唯一的儿子蒋经国送往苏联学习。因此,鲍罗廷逐渐将蒋介石视为自己人。
此外,汪精卫也给鲍罗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汪精卫深谙政治斗争,早早认识到苏联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于是他在口头上对苏联表示左倾,巧妙地拉拢鲍罗廷。然而,与汪精卫并肩的胡汉民却显得不合时宜,常常对苏联政策提出异议,这使得他在鲍罗廷眼中成了右派的代表。
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临终未明确指定继承人,国民党内部出现了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和许崇智四大巨头。经过鲍罗廷的暗中操控,汪精卫成为了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胡汉民担任外交部长,廖仲恺为财政部长,许崇智依然为粤军总司令。
在这四人中,蒋介石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粤军参谋长,成为了军队中的第二号人物,迅速平步青云。然而,没过多久,更大的机会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三)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领导人之一的廖仲恺在广州遭到刺杀,此事震动了整个广州。谋杀事件发生后,理应立刻破案,但由于事情的复杂性,鲍罗廷提议成立由汪精卫、许崇智和蒋介石组成的“三人团”来负责调查。这个“三人团”被授予了“政治、军事及警察全权”,其权力几乎等同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公安委员会。
由于汪精卫和许崇智都有重要职务,无法全力投入破案,侦查工作由蒋介石主导。蒋介石迅速发现线索,怀疑国民党巨头胡汉民的弟弟胡毅生是主要嫌疑人。然而,胡毅生此时已经逃往香港。
此时,胡汉民的处境变得异常尴尬。大家都知道他与廖仲恺政见不合,如今他的亲弟弟又被指控为谋杀犯,这让胡汉民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汪精卫见状,迅速采取行动,劝说胡汉民“出国考察”,胡汉民无奈同意。
蒋介石继续调查,发现许崇智手下的几名军官也涉及其中。对于鲍罗廷和汪精卫而言,许崇智并非完全信任的对象,他只是一个依附于国民党的军阀,而蒋介石则是苏联培养起来的真正力量。因此,借此机会清除许崇智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在蒋介石与汪精卫的联手努力下,许崇智被迫离开广州,前往上海避风头。随后,蒋汪二人对粤军进行了彻底清洗,任何不可靠的军官都被排除,粤军彻底变成了国民党可控的力量。
廖仲恺的谋杀案最终水落石出,鲍罗廷、汪精卫和蒋介石三人各自从中获益。在鲍罗廷眼中,右派势力已经被排除,国民党改造取得了显著成功;汪精卫成为了国民党内的绝对领导人;蒋介石则完成了三级跳,成为了国民党的最高军事领导人,迅速跃升为第二号人物。广州出现了鲍、汪、蒋三人共掌大权的局面。
(四)
然而,好景不长,1926年初,一场新的危机降临。苏联驻华最高军事顾问原本是加伦将军,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