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爆发,历时66天的激烈战斗中,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歼敌55万余人,其中32万余人被俘,17万人毙伤,另有6万多人投降或起义。蒋介石对这一决定性战役寄予了极大的期望,投入了80万大军,并且派出了杜聿明、黄百韬、胡琏、邱清泉等国民党名将参与指挥,但最终仍然惨败。那么,在兵力上占优20万的情况下,蒋介石为何未能赢得淮海决战呢?当时担任80万国军总指挥的刘峙,后来在回忆录中总结了淮海战役失利的原因。
刘峙总结的13条失败原因中,大多数是推卸责任、指责他人以为自己辩解,但真正切中要害的只有两条。第一条是“各部队长个人之间,平时精神上有隔阂,战时无法有效协同,尽管兵力雄厚,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合力。”简单来说,国军在淮海战役中的各主要将领各自为战,彼此没有协作精神。淮海战役刚开始时,黄百韬的兵团便在碾庄地区被华野围困。为了救援黄百韬,刘峙紧急调派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前往。
邱清泉兵团是国军的精锐部队,装备精良,兵员大多为老兵,战斗力十分强大,但在华野第10纵队的阻击下却难以推进。除了第10纵队顽强抵抗外,邱清泉兵团的拖延还在于他与黄百韬之间的矛盾。邱清泉与黄百韬之间积怨已久,导致邱清泉并不愿意为了救黄百韬而付出全力。事实上,在豫东战役的第三阶段,黄百韬曾被粟裕的部队围困在帝丘店,险些全军覆没。关键时刻,邱清泉赶来解救,迫使粟裕撤退,但战后黄百韬却因战功被蒋介石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并升任第7兵团司令,而邱清泉并未得到相应的奖赏,这使得他对黄百韬心生嫉妒和不满。因此,在碾庄战役中,邱清泉并未尽全力去救援黄百韬,导致了协同作战的失败。
此外,胡琏和黄维之间也存在矛盾。两人同为陈诚土木系的核心干将,黄维是黄埔一期毕业,胡琏则为黄埔四期,因此黄维的资历要远超过胡琏。在淮海战役打响前,国军以第18军为骨干组建了第12兵团,而胡琏长期担任18军师长,他本应出任第12兵团司令。但白崇禧对胡琏并不满意,极力反对他担任兵团司令,最后蒋介石无奈将黄维推上前台,担任第12兵团司令。黄维虽知胡琏心中不满,但仍主动找胡琏解释称自己只是过渡性质的司令官,等淮海战役结束后会归去继续办军校。然而,胡琏对此并不领情,心中愤愤不平,借口牙痛请假,最终导致12兵团失去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主心骨,并在双堆集地区被中野部队围困。
各主要将领之间的互相猜忌和矛盾,使得原本强大的80万国军无法形成合力,尽管兵力占优,但依然处于战斗中的劣势。蒋介石如果能解决好各军指挥官间的合作问题,或许战局就会有不同的结局。
刘峙总结的第二条关键失误是“战区间协同不佳,兵力调动不灵活。”这一点主要是针对白崇禧。蒋介石原本希望白崇禧出任国军总指挥,但白崇禧一开始同意后,却在蒋介石催促时反悔拒绝了这一职务。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得让刘峙接任总指挥,并急忙将杜聿明调到徐州协助指挥。然而,当黄维的兵团被困在双堆集时,蒋介石再次求助白崇禧出兵增援,但白崇禧固执己见,硬是拒绝派兵,导致战局愈加被动。白崇禧虽然被誉为“小诸葛”,但在关键时刻他不仅未能有效协同作战,反而选择袖手旁观,冷眼看着蒋介石的失败。
在刘峙回忆录中,他指出了13条原因,但大多是推卸责任,攻击同僚。然而,淮海战役的失败,实际上也与刘峙本人的指挥失误密切相关。刘峙在回忆录中提到,华野参加战役的部队共有五个兵团,并列出了五名兵团司令,但这些信息全是错误的。刘峙所列举的兵团司令中,何以祥并未担任过华野第二兵团司令,且在战役爆发前因病已退后方,而叶飞也从未担任过华野第一兵团司令,实际上他是第一纵队的司令员。因此,刘峙对敌军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情报工作混乱,导致战斗部署严重失误。在淮海战役这样的大决战中,刘峙未能做好最基本的情报准备,打了一场毫无头绪的仗,而蒋介石把80万重兵交给这样一个指挥者,最终的失败也并不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