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因为一位红颜倾心,一怒之下掀起战火,带领大清铁骑入关,血染大地,致使无数百姓死于战乱。更令人痛心的是,在归降清朝后,他亲手杀害了南明的最后一线希望——永历帝。他,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奸臣”吴三桂。那么,吴三桂在降清之后,究竟为何会背叛并造反呢?
吴三桂,字长伯,出自将门世家。早年便因家世背景和自身才略得到崇祯帝的重用,负责防守山海关。崇祯自缢后,面对朝局动荡,吴三桂投降清朝,出任平西王,负责镇守云贵。
当上大权在握的平西王后,吴三桂在云贵过得安逸自在,甚至成为了这一地区的“土皇帝”,掌控一方。如此局面,康熙自然无法容忍,毕竟这个下属的作用已被用尽,再继续容忍下去,不免影响大清朝的统治稳定。于是,在吴三桂杀死永历帝后,清朝便开始了收回吴三桂权力的行动。
康熙二年(1663年),清政府借云贵军事行动的结束为由,收回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并逐步剥夺了他的权力。面对清政府的逐步收权,吴三桂并未沉默,他直接采取军事手段,向清朝提出更多的军饷要求,试图通过索取更多资金来保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既然你是老板,我为你办事,你怎能不掏钱?”这样的直言不讳让局势更加复杂。清政府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给钱吧,他会用这些兵力来对抗自己;不给吧,又显得不讲道理。虽然双方不断试探、博弈,但始终未到撕破脸皮的地步。
然而,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局势发生了变化。平南王尚可喜向康熙请辞,表示自己年老力衰,准备回乡养老。康熙对此决定准许,随后靖南王耿精忠也提出类似要求,康熙同样照准。这一系列举动让吴三桂感到了威胁,于是,他也向康熙递交了请求撤藩的奏折,但实际的动机却是希望朝廷能够继续慰留自己。而康熙,面对吴三桂的挑衅,显然早已不再容忍。年轻的康熙帝不愿和吴三桂玩心照不宣的推拉游戏,干脆决定彻底与吴三桂决裂,直接批准了吴三桂撤藩的请求。
吴三桂当时愤怒至极,他认为康熙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轻蔑,自己已付出那么多,竟然如此被对待,直接起兵反叛,其他两位藩王也纷纷响应,三藩之乱正式爆发。为了给自己名正言顺的理由,吴三桂高喊“兴明讨虏”的口号,试图博取民心。然而,谁又能想到,正是吴三桂自己引进了满清。初期,吴三桂连连胜利,迅速攻占了湖南等地,反清势力蔓延至各地,甚至组成了反清联合军。
此时,清朝正面临着内外双重危机。内有无人可用,满蒙八旗之中并无出色的将领,外有吴三桂的叛乱引发了多方效应。陕西的王辅臣反叛,青海和新疆的准噶尔部开始拥兵自重,塞外的察哈尔蒙古也纷纷进攻北京,甚至连沙俄也开始虎视眈眈地盯上了东北。如果康熙无法妥善应对这一切,自己的帝位恐怕不保。
尽管吴三桂顺利夺取了湖南,并一度掌控南方,然而他并没有趁胜追击,急于北进。相反,他选择暂时停滞,试图与清政府达成“划江而治”的协议。康熙拒绝了他的提议,并决心力战到底。虽然吴三桂的军队数量远超清军,但关键的江浙一带却仍然在清朝手中。这片土地不仅富饶,还控制着至关重要的交通线,为清朝反击提供了可能。
清军虽然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他们控制的地理优势不容忽视。尤其是江浙地区的财赋重地,成为康熙反击的有利条件。同时,反清联合军内部分裂,早已成为一盘散沙。台岛的郑经为了扩展自己的地盘,转而与吴三桂产生矛盾,拒绝听从吴三桂的军事安排,反而攻击起了盟友耿精忠。耿精忠因此不得不调回兵力保卫福建,导致北上的进军受阻。而广东的尚之信则一直犹豫不决,错失了反攻的最佳时机。
康熙趁机调整战术,逐一击破这些“猪队友”,很快便收复了浙江,并攻入福建。最可笑的是,郑经还未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反而在后方捣乱,助长了耿精忠的失败。至此,尚之信突然意识到形势的紧迫,决定投降。吴三桂的盟友纷纷倒戈,让原本气吞万里的吴三桂失去了支持。剩下的,便只有他孤军奋战了。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自称帝,在衡山登基,建立了“大周”政权。可惜,这个政权不过是昙花一现。吴三桂没能坐稳帝位,不久便因病死于军中。随着吴三桂的去世,大周政权自然没有了反抗的力量,三藩之乱也随之平息。而吴三桂,曾一度号称英雄,最终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