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能够最终坐上皇位,离不开淮西集团的鼎力支持。尤其是淮西集团的武将中,有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徐达。徐达不仅是朱元璋的重要支持者,两人之间的关系更是非同寻常,既是君臣,又是亲家。徐达能在晚年避免朱元璋的清算,正因为他为人宽厚仁义,而且从他攻克大都后的种种举动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深得朱元璋的信任。
在朱元璋取得胜利的过程中,除了他自身的卓越能力,手下将领们的帮助同样至关重要。若论谁是朱元璋最亲近且战斗力最强的将领,无疑是徐达和常逢春了。不过,尽管两人同为朱元璋的心腹,他们的性格却迥然不同,这也直接决定了他们最终命运的不同。
徐达和朱元璋是同乡,早在朱元璋加入起义军不久后,就回家招募士兵。正是在这时,徐达决定跟随朱元璋,开启了自己与朱元璋的漫长征途。徐达不仅是朱元璋的忠诚伙伴,更是朱元璋的知己,二人性格互补,志同道合。徐达为人仁厚而不失威严,他不像许多人那样过于张扬,反而颇有自己的见解,既温文尔雅,又不失雄心壮志。
有一次,朱元璋和徐达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这次交谈让朱元璋对徐达的印象大为改观。徐达虽然平日里言辞不多,但他在军事上的深刻见解,令人刮目相看。在那个关键时刻,朱元璋急需像徐达这样的忠诚能干的将领,而徐达恰恰具备了这一切。
众所周知,郭子兴最初曾给予朱元璋不少帮助,但他自身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郭子兴才智平庸,且心胸狭隘,这使得朱元璋渐渐发现自己在其麾下难以有所作为。红巾军内部纷争不断,朱元璋在和郭子兴的合作无果后,决定自立门户。当时,朱元璋只带走了少数亲信,其中包括徐达、汤和等人。
很快,朱元璋就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展现出惊人的领导能力。就在他稳步发展时,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打破了局面的平静。朱元璋被卷入了与郭子兴的旧部孙德崖的纠纷中,孙德崖因失败被郭子兴逮捕,便将怒火发泄到朱元璋身上,因为曾经朱元璋与郭子兴是至交好友。尽管二人已不再联手,但郭子兴的敌意依然无法回避。
在朱元璋被俘的危急时刻,徐达毫不犹豫地提出用自己的生命交换朱元璋的自由。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朱元璋,也让他对徐达更加敬重。徐达的义举使得朱元璋不仅视他为最亲近的部下,还将他视作自己可以托付的将领。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当时尚未完全染上权力的浓雾,内心依旧纯粹,能够真心感受到徐达的忠诚。
从那时起,徐达便成为了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在随后的许多战斗中,朱元璋总是带着徐达,赋予他重任。最具决定性的战役当属与陈友谅的决战,这场战役决定了朱元璋能否一举成名,最终坐上皇位。虽然朱元璋手中只有二十万大军,而陈友谅的兵力是他的三倍,但朱元璋选择信任徐达,亲自将先锋部队交给他指挥。
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徐达没有让朱元璋失望。在这场战役中,徐达带领部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令朱元璋对他更加信任与依赖。由于徐达的出色表现,攻打张士诚的任务也交给了他。徐达不仅具有卓越的战斗力,他所制定的军规也极为严格。
在进军途中,徐达特意命令部队不许干扰百姓生活,对任何打扰民众的行为都严厉处罚。甚至在进入敌城时,他还特别强调士兵们不得破坏百姓的房屋,违者必受重罚。由于这项严格的军规,徐达带领的军队进入城市时,百姓的生活未受任何影响,百姓们依旧照常生活。这一举措有效地赢得了民心,也让朱元璋的形象大大提升。
这种宽厚仁爱、遵守军规的行为不仅体现在对百姓的照顾上,在攻入元朝的都城时,徐达依旧严格要求部队不许伤害任何无辜的百姓或宫人。在这场战役中,除了宁死不屈的左右丞相与监国外,其余敌人均未遭屠戮。徐达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深深打动了元朝的民众,很多元朝的士兵甚至主动投降,徐达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收复了大量元朝旧人。
朱元璋对徐达的表现极为欣赏,称他为“万里长城”。然而,徐达并未因此自满,依旧谦虚谨慎,保持着低调的态度。有一次,朱元璋为了表彰徐达的功勋,提出将自己所住的吴王府赐给徐达,但徐达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一提议。他的谦逊和忠诚,让朱元璋对他倍感放心。
即便面对胡惟庸的拉拢,徐达依然毫不动摇,坚持自己独立的立场。他的忠诚与能力,让朱元璋深感安心,最终也保全了他和家族的性命。徐达不仅是大明的第一功臣,也是为国家和百姓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他的战功与政治头脑使徐家兴旺了整整两百年。
与徐达相比,常逢春同样是赫赫有名的将领,但他的手段较为残酷,鲜血染红了许多战场。或许正因如此,常逢春的命运最终并不如徐达那般辉煌,早早便走向了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