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明》——用人之得失,用权之道路,为你描绘大明王朝的权谋长卷(33)
缥缈的文臣:荒山野岭常作伴,暮鼓晨钟随我身,大明有我顾鼎臣
若仔细审视顾鼎臣的一生,你会发现,尽管他的身影不曾如同那些名臣般耀眼夺目,但他一生做过不少值得称道的事。细究他的经历,可以发现他并不追逐虚名,而是专注于实际的改变。那些能够超越命运、掌控自己生命的伟大人物,他们的从容和自信是内敛的,甚至几乎难以察觉。
与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臣不同,顾鼎臣的自信并非张扬。他的自信并不是来自耀眼的头衔或权力的象征,而是源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理解和行动。嘉靖年间的确有很多被誉为“名臣”的人物,但这些名臣大多只是在名义上拥有声望,他们依靠政治斗争和言辞巧妙,往往并不关心实际的民生福祉。与此不同的是,顾鼎臣并不热衷于表面上的显赫一时,而是更关心如何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值得铭记的印记。
在当时的背景下,很多“名臣”像今天的明星或网红一样,靠着制造话题和纷争增加曝光度。然而,顾鼎臣与这些名臣不同,他并不满足于单纯的名声。实际上,顾鼎臣更像是一个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但却能敏锐洞察出大明王朝的根本问题。在顾鼎臣眼中,民众普遍缺乏教育,这一问题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因此他更关注民生实质性的改善,尤其是在他熟悉的故乡——江苏昆山。
昆山在当时,地理上处于东南一带,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正因如此,朝廷的赋税也较高,但这些税收并非主要来自普通百姓,而是当地的权贵。那时,土地政策尚未得到彻底清查,许多权贵霸占了民田,导致百姓无地可耕,却依旧得承担沉重的赋税。这种局面不禁让人联想到:就像某些商人,通过剥削下层民众的辛劳,最终获得巨大的财富,却忽视了民众的基本生计。
对此,顾鼎臣通过调研,发现昆山地方的土地政策亟待改革。他将昆山作为试点,进行了一次土地清查,并且改革了赋税制度。改革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这项政策之后逐渐推广到全国范围,甚至连张璁都借鉴了顾鼎臣的改革思路。显然,在这一点上,顾鼎臣的行动比许多人更加务实,且影响深远。
然而,顾鼎臣并不满足于仅仅解决土地问题。当他看到昆山的城防薄弱,时常遭受倭寇的侵扰时,他意识到自己的家乡安全问题也必须得到解决。昆山的县城原本并无高墙和城门,防守措施极其简陋,倭寇常常一举突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顾鼎臣提出了修建砖石城墙的建议,尽管当时他已是内阁重臣,地位显赫,但这一举措仍需与朝廷进行周密的协商。
要从朝廷获得拨款,并非易事。皇帝朱厚熜性格吝啬,极少将财政资源用于地方建设,而偏爱用于个人享乐。他为炼丹修建了豪华宫殿,为两位道士提供丰厚的生活费用。为了自己的私欲,他不惜花费巨资,但在国家和民生上,他却显得吝啬得令人发指。朱厚熜的这种态度,无疑为他后来的政治困境埋下了伏笔。
尽管如此,顾鼎臣凭借着自己的说服力,终于成功争取到了一笔资金,用于昆山的城墙建设。更值得一提的是,顾鼎臣亲自捐出自己所得的黄金,以此激励百姓跟随他一起出资捐建。最终,昆山六座坚固的城门拔地而起,成功抵挡了多次倭寇的侵袭。这些城门至今仍伫立在昆山,见证着顾鼎臣为家乡付出的心血。
在顾鼎臣晚年的时候,虽然他告老还乡,享受着相对宁静的生活,但他对家乡的深情依旧未曾改变。他虽然在京城为官多年,但与他那片故土昆山的羁绊,是深深扎根在心底的。令人好奇的是,顾鼎臣与昆山之间似乎有种难以言说的特殊情感,尤其是在他年轻时流落他乡的经历并不足以形成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为何他对昆山有如此深沉的爱呢?或许,这一切都源自于中国人对于故乡的那份情结。就如同古人所言:“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顾鼎臣一生并未追求名利,只是想在这片土地上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改变,给百姓带来一些真正的福祉。尽管他在朝堂上曾有过辉煌的经历,但他最终寻求的,却是故土上那片简单而真实的安宁。
在昆山的最后岁月里,顾鼎臣依然关注着家乡的安危。他曾育有一女,奈何天命不济,这位亲生女儿早逝,这成了他一生的最大遗憾。然而,当他回到家乡的两年后,命运让他遇见了林子文和他的妻子陆素贞。陆素贞的相貌与他已故的女儿十分相似,这让顾鼎臣产生了深深的怀念之情,最终,他决定收养她为义女。
然而,家乡的平静却被一位恶霸打破。这个恶霸是南直隶兵部尚书的儿子,平日里仗势欺人,觊觎陆素贞的美色,图谋不轨。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他设计陷害林子文,嫁祸于他,企图借此将陆素贞从丈夫身边夺走。可惜,这个恶霸低估了顾鼎臣的影响力,毕竟,陆素贞身后有一位为民除害、曾是权力中心的义父。
就在事情陷入僵局之际,陆素贞毫不犹豫地跑去求助顾鼎臣,揭露恶霸的罪行。已告老还乡的顾鼎臣,再次站了出来,助力解决这一危机,这无疑是他晚年生活中最后一次为正义而奋战。事情的发展,也注定成为了顾鼎臣传奇一生中的一段佳话。
下一章:什么手段的大臣,能让嘉靖皇帝团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