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关于三国历史的了解是基于《三国演义》的,但《三国演义》里的叙述很多不符合史实,夷陵之战尤其如此。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举七十五万大军东征,以优势兵力被东吴击败的。实际上夷陵之战中吴蜀的兵力基本相同,都在五万人上下,本文的分析也是基于历史真实,并非三国演义。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中最后一战,定鼎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但夷陵之战的输赢其实对于两方都有偶然性,东吴胜了刘备,主要是战术得当和运气成分,并不是实力胜于刘备。
在东征之前,所有的劝刘备东征的人,包括蜀汉诸葛亮、赵云,东吴诸葛瑾等人,理由都是“国贼是曹魏,应该先伐魏后伐吴”,并没有人认为刘备会打不过东吴。
实际上,刘备起于草莽,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小贩,奋斗了一辈子变成了季汉的皇帝。无论是魏蜀吴三方,臣下也好敌人也好,都公认刘备是当世人杰。反观孙权,继承了父兄基业,除了保住了江东一片以外,到死都没能突破合肥扩大地盘,靠着偷袭得到荆州,当时的人都认为刘备一来孙权就得败,甚至连孙权自己也没有信心,所以屡次求和。
当然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刘备出人意料的大败,蜀汉只能偏安益州一隅,注定了灭亡的命运。
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胜了呢?
我认为,就算打胜了,也分为几种情况——
蜀汉的疆域鼎盛时期,即公元214年刘备收蜀。当时的刘备集团占领了益州和荆州的绝大多数地盘,孙权和曹操只在荆州拥有几个县而已。也就是在那年,东吴向刘备提出了“还荆州”,刘备集团强硬对待,刘备亲率部队与关羽回合,准备暴力对抗,双方剑拔弩张。但就在谈判的关键时期,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必须回军去防御曹操,所以不得已之下,刘备只得妥协,让出荆州三个郡给东吴,以求吴蜀联盟不要破裂,史称“湘水划界”。
湘水划界之后的地图大概如此,也就是关羽北伐时形势图,所谓“大意失荆州”不是丢的整个荆州,而是丢了关羽掌管的荆州三个郡。
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胜利,则荆州对于东吴来说根本没有守住的可能。扬州(也就是江东)靠着东吴水军有可能自保,荆州陆战,在生力军失败的情况下,不可能守得住。而且刘备还需要防御北方曹魏的进攻,不太可能一口吞下东吴,这种可能性比较大。
胜利之后,刘备集团占据整个益州和整个荆州及汉中。
如果刘备一鼓作气呢?
这个一鼓作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刘备夷陵之战巧胜,让东吴彻底丧失了抵抗信心和能力,一鼓作气快速占领江东。另一种可能是占领荆州之后养精蓄锐,曹丕像个傻子一样按兵不动,等着刘备二次东征占领江东。
如果吞并东吴,刘备将会拥有这样的疆域——
南北朝将会提前到来,季汉政权与曹魏隔江对立。
其实哪怕吞并东吴,占领整个南部中国的刘备政权在实力上也依然不如曹魏,因为人口和生产力要远逊于北方。
但是,当时是一个重要的窗口期。
在刘备夷陵之战时,曹操新丧,曹丕继位。曹丕这个人评价一直很一般,志大才疏能力有限,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在治国理政和军事上的能力都胜于曹丕。占据整个南方的季汉,如果战略得当,北伐未必不会成功。
其他的可能性,就取决于曹魏集团了。
如果刘备战胜后,曹魏相约和刘备一起进攻东吴,有可能东吴一部分会被曹魏所得。别以为刘备不会跟曹魏合作,所谓的“汉贼不两立”只是一句口号而已,为了在夷陵之战前减轻曹魏压力,刘备在曹操死的时候还亲自派使者去吊唁。
而如果曹魏趁刘备后方空虚进攻汉中的话,则结局未可知。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刘备很可能跟动物议和而回兵救援,那样的话,局面就没法预料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