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刘备正准备举兵为关羽复仇,然而,在这一关键时刻,传来了一则噩耗:张飞被害了。
消息传到诸葛亮耳中,令他感到无比痛惜。但更令他震惊的是,刘备在得知张飞死讯后的反应。他仅轻描淡写地说了四个字,这四个字犹如晴天霹雳,让诸葛亮猛然从梦中惊醒,仿佛看透了刘备的真实面目。诸葛亮深知,这一刻的冷静,竟让他感到一阵冷汗。
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刘备无疑是天命所归的英雄,他对刘备的忠诚,早已深入骨髓。《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诸葛亮内心的真实写照。这份忠诚源自于他与刘备之间的知己之情。在诸葛亮看来,刘备是他心中的知己,若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自己也许依旧只是个无名之士,默默无闻地耕种田地。而若没有诸葛亮的辅佐,刘备的宏伟蓝图,可能永远只是空谈。因此,诸葛亮的忠诚与付出,并非没有缘由。
当然,正如古语所言“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诸葛亮之所以投身刘备,不仅因为他拥有卓越的能力和远见,更因为他深信刘备是值得追随的领导者。刘备乃是中山靖王的后嗣,代表大汉正统。而且,他忠诚于大汉,心中始终有着复兴汉室的理想,且具备战略眼光。在刘备治下,诸葛亮深感自己受到了尊重与重用,刘备不仅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更是宽容仁厚,待人诚恳,与曹操的狡诈、袁绍的傲慢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得知张飞死讯后,刘备所说的那四个字,令人毛骨悚然,诸葛亮顿时感到一阵寒气袭来。究竟是怎样的四个字,让诸葛亮的忠诚遭遇如此考验呢?这四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刘备与张飞之间的关系。根据史书记载,刘备虽然出身于中山靖王之后,但刘家的荣耀早已随着朝代的更替逐渐衰落。刘备的父亲早逝,家族陷入困境,刘备不得不低头做生意,日常贩卖织席和鞋履。古代商人的地位低下,刘备的境遇可谓贫困潦倒,甚至连农民都不如。如果没有黄巾起义,刘备恐怕一生都只能过平凡的日子。
然而,黄巾起义爆发,给了刘备一个机会。政府军的无能和朝廷对私人武装的支持,让刘备有了动手的资本。刘备用卖席子的钱购买武器,开始组建自己的军队,也正是在这时,张飞和关羽相继加入,三人结义,形成了强有力的联盟。
不可否认,张飞和关羽的加入,为刘备的军队注入了巨大的战斗力。倘若没有他们,刘备的军队无论如何也不过是一群毫无战斗力的草根起义军。张飞忠诚耿直、关羽智勇双全,正是这两位英雄的相助,使得刘备的创业之路逐渐顺利。
然而,尽管张飞和关羽对刘备忠诚无比,但他们的命运并未因此而得到善终。关羽在后来的战斗中被东吴的吕蒙设局暗算,最终兵败麦城,悲壮地死去。而张飞的死,更显得窝囊。作为勇猛的将领,他并未死于战场,而是在深夜被自己的部下所杀。
张飞的性格虽然刚烈、忠诚,但也有脾气暴躁、管理粗暴等缺点。他与部下的关系并不和谐,常常以威胁和暴力来维持权威。正因如此,张飞的死也许并非偶然,而是他自身性格缺陷的必然结果。
公元221年7月,刘备在得知关羽死讯后,心中怒火中烧,决意讨伐东吴,为关羽复仇。他召集了蜀汉的十万大军,准备向东吴进军。在出征的前夜,刘备下令全军士兵穿上孝服,以此来激励士气,并对东吴军队产生震慑作用。想象一下,万余士兵齐穿白衣,队伍浩浩荡荡,东吴的士兵必定也会感到一阵寒意。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制作如此大量的孝服并非易事。负责这项任务的正是张飞,他为了确保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命令部下范强和张达在五天之内制作完所有孝服。然而,三天过去,距离期限仅剩两天,孝服的制作进度远远落后。张达和范强焦虑万分,决定前去向张飞请求更多的帮助。
然而,张飞的暴脾气让两人无可奈何。当张达向他汇报进度时,张飞立即勃然大怒,将他痛打一顿。此后,张飞未曾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暴力和粗暴依旧贯穿其中。
不久后,范强和张达决定采取极端手段。出于恐惧和无奈,他们选择了在张飞熟睡时将他残忍杀害,然后逃往东吴。
得知张飞的死讯后,刘备悲痛欲绝。然而,诸葛亮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寒冷。他深知刘备与张飞关系深厚,然而,刘备对于张飞之死的冷静反应却让他感到心凉。他没有愤怒,也没有悲痛,只是淡然地说了四个字:“咦,飞死诶。”
这四个字仿佛揭开了刘备心底的冷漠一面,也让诸葛亮意识到,刘备的性格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许刘备早已看透了张飞的性格缺陷,但他的冷漠反应,令诸葛亮内心不禁生疑:刘备的兄弟情谊,是否已经在事业的压力下渐渐淡漠了呢?
诸葛亮此时的心情复杂,他曾以为刘备是一位真心待人的领导,然而,眼前的冷静与淡然却让他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刘备此时的表现,或许只是他面临权力和责任时的一种冷静反应,但对于诸葛亮而言,这一切却令人深感失望。
尽管如此,诸葛亮仍然决定继续忠诚于刘备。他知道,刘备虽然有其人性的一面,但这并不妨碍他依然是那个值得依赖的“知己”。他决定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小心谨慎,深知刘备的心性已发生变化,但他的忠诚却永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