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中有一句话:“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意思是当敌人看似强大时,要使其放松警惕;而当敌人看似弱小时,又要迅速反击。这一策略体现了战争的智谋与计策,而不仅仅是直接对抗的力量较量。杨勇上将的一生,便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生动诠释。他身经百战,身上的五处伤疤,正是他“勇”字的体现;然而,若不提“谋”字,杨勇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精髓。勇与智,二者相辅相成,才成就了杨勇这位卓越的将军。
1938年春夏之际,抗日战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杨勇所率领的第115师第343旅第686团,在午城镇、张庄和井沟一带,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成功歼灭日寇后,部队迅速转移,准备继续执行新的任务。这时,敌军的108旅团沿着汾离公路向西推进,意图配合华中派遣军进攻武汉,并且占领了柳林和离石县,进一步逼近黄河渡口,对我方的陕甘宁边区构成了严峻威胁。
为了捍卫这片重要的防线,115师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必须与120师及其他部队协同作战,确保陕甘宁边区的安全,坚决阻止敌军的西进步伐。在这一背景下,杨勇的686团接受了任务,开进汾离公路两侧展开休整,并在战斗间隙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山地游击战。
汾离公路,作为日军的重要粮草供应线,对于敌军而言至关重要。为了切断其补给线,杨勇决定采取措施,击打敌人的辎重部队,从而夺取其粮食和弹药。沿途的崇山峻岭和密集的森林为伏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一次,杨勇与参谋团一同前往薛公岭进行地形勘察。在得知该地海拔高达1725米、山路蜿蜒适合伏击后,杨勇坚定了在此地区设伏的决定。
然而,日军虽然没有杰出的战略家,但他们却在细节上表现出极强的执行力,行军和作战都井然有序,不容易给人留下破绽。在勘察之后,敌军也察觉到了薛公岭的战略价值,并在山中修建了坚固的碉堡。此时,杨勇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提前打掉敌人的碉堡,会引起敌人的警觉,暴露伏击计划;若再战斗中打击,又会导致我方付出不必要的伤亡。经过深思熟虑,杨勇决定采取“电报与伏击相结合”的策略。
在杨勇的亲自指挥下,团特务连带着3日的口粮潜伏在薛公岭地区。这支连队成员来自红军,装备精良,且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杨勇派遣一名排长带领一班精兵,携带一挺苏式轻机枪,藏匿于距离公路仅200米的废弃房屋旁,准备在敌人出现时发起猛烈的伏击。同时,他还命令迫击炮连长吴嘉德潜伏在敌人碉堡附近,等待机会一举摧毁敌方阵地。
在秋风萧瑟、红叶飘零的日子里,八路军的勇士们耐心等待敌人露出破绽。气温低得让战士们打颤,大家挤在一起相互取暖,有些战士甚至笑着开玩笑:“现在咱们都是‘团长’了!”这种轻松的气氛反而缓解了大家的紧张情绪。然而,日军却迟迟没有动静,队伍逐渐变得焦躁不安,怀疑行动已被敌人发现。但杨勇依旧坚信:“再等等,鬼子一定会出来的。”
这时,两名侦察员急匆匆地带来情报,确认敌军25辆运输车已在王家池集结,满载兵员准备开往前线。杨勇紧张的心情得到了极大的振奋:“很好,赶紧通知其他部队,鬼子马上就会通过薛公岭。”
9月19日下午1点,杨勇所预测的敌军车队如期现身。车队前方是20多名骑兵,他们的任务是搜寻敌情。杨勇事先交代,不打骑兵,等待汽车队进入伏击圈再动手。骑兵果然没有发现伏兵,带领车队的日军很快通过薛公岭。等到敌车完全进入伏击圈,八路军的机枪如雷鸣般发起攻击,第一辆车被击中,火光冲天,随即,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在这场战斗中,吴嘉德连长使用迫击炮对日军碉堡进行了精准打击,接连几发炮弹直中敌阵,使得碉堡内的敌人四散逃窜。随后的白刃战中,我军士兵奋勇向前,将敌人彻底击溃。最后,我军歼敌4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和物资,且伤亡轻微。
这场伏击战的胜利,使得敌军的补给线受到了沉重打击,也为我方下一步的战略部署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两次打击后,敌人开始撤退,汾离公路沿线的日军气馁不已,似乎已经放弃了继续向西推进的计划。为了让敌人放松警惕,杨勇决定进行一次“人情”式的策略,故意放过敌军的运输车,以诱敌深入。
果然,第二天,敌军大举反扑,杨勇趁机布下更为致命的伏击,将敌人的200多名士兵和18辆汽车一举歼灭。此役再次证明了杨勇的深思熟虑与精准战略,使得日军不得不重新评估我军的威胁。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杨勇继续采取游击战术,通过巧妙的设伏和机动战术,令敌人屡屡遭遇打击,最终迫使其撤离。经过三次伏击战的辉煌胜利,吕梁三捷的战绩传遍大江南北,百姓纷纷为八路军的英雄事迹而热烈庆祝,许多人纷纷加入八路军,投身抗日救国的行列。
在与敌人的较量中,杨勇始终保持着冷静和智慧,运筹帷幄,凭借自己出色的指挥能力,屡次打出惊艳的战斗成果。正如他所说:“打仗就是要以己之长,击敌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