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独秀提议并推动了设立中央秘书一职的决议。会议上,毛泽东被选举为中央局的秘书。此前,党内的文件往往是随时发布、随时销毁,加上外部敌人不断破坏,许多重要文件遗失,使得党内的档案管理处于混乱状态。然而,毛泽东担任中央局秘书后,他凭借自己敏锐的档案管理意识,成功改变了这种局面。他不仅建立了相关制度,还开始保存重要文件的原稿,确立了“发文留底稿”的基本规则。通过他的努力,党内的文件管理逐渐变得有条不紊。毛泽东的这种做法,不仅让党内的档案得到了有效保存,也为党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接下来的这一年,毛泽东通过高效的管理,保存了300多份党内重要文件,至今这些文件仍然被保存在档案馆中,成为党史研究者的重要资料。毛泽东年轻时,不仅在党内担任过中央局秘书,他还曾在国民党担任过秘书,这一段经历发生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那时,毛泽东在国民党“一大”会议上十分活跃,多次发表讲话,引起与会者的关注和热议。
1928年,毛泽东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时,正式拥有了自己的秘书。凭借此前在中央局积累的经验,毛泽东明白秘书的工作不仅仅是起草和传递文件,档案的管理和保存同样重要。毛泽东非常注重这些工作,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流程,确保党的文件和历史能够得到系统的整理和保存。从1928年开始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的48年中,毛泽东先后有37位秘书在他的身边工作,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着各自的责任与使命。
其中,叶子龙是毛泽东身边非常重要的一位机要秘书,他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跟随毛泽东工作了整整27年,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叶子龙的工作一直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他不仅仅完成了毛泽东交代的各种任务,还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处理突发的工作,展现出了卓越的组织和执行能力。
尽管叶子龙与毛泽东朝夕相处长达27年,但令人惊讶的是,关于两人一起的照片极为罕见,尤其是单独合影几乎没有,唯一的一张是1962年夏天,当叶子龙即将离开中南海时,毛泽东破例提出一起拍照。当天,毛泽东与叶子龙长谈并鼓励他:“无论到哪里都要努力工作。”毛泽东还表示,留在中南海不利于他的进步,离开反而更好。谈话结束时,毛泽东亲自送叶子龙出门,临别时突然提议:“我们一起照个相吧。”于是,两人拍下了唯一的一张单独合影。这张照片成为了叶子龙珍藏一生的宝贵纪念,他不仅放大了几张,还将其中一张挂在了自己家的墙上,回忆起毛泽东时,叶子龙常常默默地凝视这张照片,心中充满敬仰与怀念。
叶子龙曾说:“毛主席是我一生的良师,他把我从一个年轻的红军战士培养成了党的干部,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精神财富。”叶子龙的长女叶燕,也深深记得与毛泽东的点滴往事。叶燕出生在延安,成长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尽管战争残酷,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始终关爱着她和其他孩子们,确保他们在艰难环境下依然能够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
记得有一次,中央军委机要处代处长黄有凤的孩子因奶水不足而大哭,毛泽东得知后特意派人送去了一罐珍贵的牛奶,而在那个年代,牛奶在延安是极为稀缺的奢侈品。毛泽东日理万机,通常不会关心自己的饮食,但他依然为孩子们的需求尽心安排。当黄有凤带着牛奶来还给毛泽东时,毛泽东严肃地说道:“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牛奶就留给孩子喝吧。”这一举动令黄有凤感动不已。
毛泽东除了关心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还时常在闲暇时间教他们背古诗。在一次饭桌上,叶燕和其他几个孩子因不小心掉了米粒,毛泽东捡起一粒放进嘴里,慈爱地说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叶燕也跟着将掉在桌上的米粒放进了嘴里。这些小事虽然看似简单,却深深影响了叶燕她们的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变得更忙了,但他依旧关注着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并用打字机打下了许多古诗词稿件,供孩子们学习背诵。毛泽东和叶子龙,虽然言辞不多,却通过行动深深影响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叶子龙与毛泽东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他一直深感毛泽东的影响与指导。尽管如此,叶子龙在晚年与王光美同志交谈时,直言不讳地提到毛泽东最错误的决定就是他在最后的时刻对待刘少奇同志的方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刘源询问了母亲王光美的情况。得知王光美仍未获得自由,许多老同志表示惊讶,并迅速采取行动,三天后,王光美成功出狱。
令人意外的是,第一个前来探望王光美的并非亲戚或朋友,而是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叶子龙。在谈话中,叶子龙提到与刘少奇的往事,回忆起刘少奇严谨的个性与他公平公正的处事方式。叶子龙谈到刘少奇时,言辞诚恳:“毛主席最错误、最不该的,就是最后这样对待少奇同志!为这句话,枪毙我都认了!”当叶子龙离开时,他的这番话深深触动了王光美的内心,激起了她长时间压抑的情感,王光美失声痛哭,或许是因为这句话让她重新感受到了一丝对过去的公正与遗憾的宽慰。
这段往事,成为了叶子龙与毛泽东深厚情谊的一部分,也见证了历史中许多复杂的情感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