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胡化时代的产物,李唐王朝自建立之日起,就与各类外番保持着千丝万缕联系。反映在军事层面,便是大批量运用外族士兵。
以至给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级权重,也让自己对番兵番将生出戒不掉的严重依赖。
群星荟萃的骑兵
时代背景注定唐朝军队的核心必然是骑兵
由于是北魏的六镇贵胄后裔,唐朝武装力量的核心必然是各类骑兵。然而,帝国的中原化程度越深,对基于小农种植的产业依赖就越严重。反过来影响到马匹培养,非常不利于发展顶级骑兵队伍。因此,皇帝要大量招募外族骑士入伙,至少是让对方愿意为自己效犬马之劳。这种实用主义逻辑伴随王朝始终,几乎不为个人偏好与时局变迁所左右。
早在夺取天下前,李渊不过占据山西一隅,受多山环境限制而实力有限。于是,未来的唐太祖选择识时务为俊杰,直接找北面的突厥汗国结盟。哪怕担心对方有可能鸠占鹊巢,依然坚持要用这些借来铁骑壮声势,变向遏制他们与其他竞争势力相勾结。二代继承人李世民也不遑多让,反对兄长李建成的全面决裂态度。日后即便降服草原,还要接受突厥风格的“天可汗”头衔。
天可汗头衔恰恰说明唐朝对草原的认可
事实上,唐太宗对东突厥的突然胜利,多少带有运气和意外成分。他趁对方内乱之际,靠带路党协助,一举杀向王庭所在位置。随后又利用各部落害怕被强者兼并的恐惧心理,以外人身份担当大家都乐见其成的至高共主。至此,大批突厥健儿被收拢到自己麾下,成为唐初持续对外征战的重要力量。其中既包括弓马娴熟的普通轻骑,也不乏武装到牙齿的具装重骑。加之突厥本就以锻造水平高超著称,在武器供应方面也相当给力。
除边境巡逻等日常任务,突厥骑兵经常被征召到其他前线,掩护主力步兵绞杀各路顽敌:
例如雄踞东北亚的的高句丽,就拥有一支相当强悍的骑兵部队,确保各山头要塞间的必要联系。但在源源不断的突厥人面前露出疲态,由打不死的小强转化为山间困兽,只能在绝望中节节败退。
接着,唐军兵锋转向西北,攻伐鲜卑后裔建立的吐谷浑。当名将薛万彻与薛万钧乞的部队遭团团围困,正是被突厥骑兵的拼死冲锋挽救。否则别说建功立业,完全有可能全部折损在蛮荒异域。
此后,大唐王师杀向由魏晋汉人建立高昌国。突厥骑兵们一马当先,将企图在狂野决胜的守军击溃,确保己方步兵能从容不迫的包围城池。
在唐朝前期的军事行动中都可以发现突厥骑兵声音
随着版图扩大,仅靠招募突厥已无法满足唐朝的军事需求。于是,李家天子又将目标投向治下的其他族群,采用类似模式予以任用。以至于曾是不共戴天仇敌的高句丽,瞬间成为草原健儿们的平替。与之情况类似的吐谷浑,也能供应风格类似的骑兵部队。至于其他小规模较兵源,几乎遍布帝国的整个北方边区。所以,在安禄山高举反旗之际,麾下就有来自契丹、奚、仆固、同罗、室韦、鲜卑、渤海、黑水靺鞨与昭武九姓骑兵。
当时,蒙古高原的霸权已从突厥旁落至回鹘手中。这些人自然为唐朝所倚重,直接下场参与同安史叛军的正面较量。比如收复长安的香积寺之战,叛军曾派精骑埋伏于左翼,试图在双方主力焦灼时展开包抄。岂料与担任预备队的回鹘人迎头相遇,当即由猎人变成猎物,哭爹喊娘般撤出战场。不久后的新店之战,又回纥骑兵迂回到叛军背后,直接吓得后者一哄而散。最终,连官军自己都心生依赖,一看到他们后撤就会跟着溃退。
中唐时期突厥骑兵的位置被回鹘人取代
到了中晚唐阶段,帝国边界大幅内收,对草原盟友的号召力不若以往。于是选择退而求其次,利用一些主动内迁的突厥+粟特部族,重新拼凑出让对手胆寒的沙陀骑兵。他们既保留有突厥先祖的尚武雄风,又深得粟特人的商业和技术真传,从而在乱世中掀起唐朝的最后一轮铁骑风暴。当藩镇兵痞无力镇压庞勋之乱,黄巢和他的食人族在各地有如无人之境,都是靠拍马赶到的沙陀骑士替他们解决难题。
即便朱温篡夺中央权势,各路地方军头自立为王,退回山西本部的沙陀人依然高举李氏大旗。他们在乱世中的后来居上,不仅是用“后唐”之名强行延续宗主世袭,也是对前人重用胡化骑兵的完美肯定。哪怕远在江淮的杨行密,都要靠借来的3000沙陀骑兵对抗中原劲敌,可见口碑之好、深入人心。
晚唐时期回鹘骑兵的位置被沙陀人取代
星光暗淡的步兵
步兵在唐朝的地位始终有点尴尬
相比之下,唐朝招募、雇佣来的外族步兵,就在数量、质量与合作时间方面都较为欠缺。在那个上马打江山、下马治万邦的年代,这种结构性差异毫不违和。而且内地府兵数量管够,更加经得起消耗。
不过,我们还是能从矮子里面拔高个,找出几个鹤立鸡群的外族步兵成员。
吐蕃在文成公主时代还是唐朝的重要盟友
首先是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虽然过着半耕半牧的生活,但吐蕃人并不习惯策马作战。他们的贵族武士往往以马代步,抵达战场后再徒步结阵。在唐人的描述中,他们的纪律相当严明。一旦前排有人倒下,后面的战士就立刻上前填补空档。而且全身披挂的铠甲质量很高,很大程度上抵消掉远射能力偏弱问题。
在成为唐朝的心腹大患前,双方曾有过互相合作的短暂蜜月期。特别是在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一度成为唐朝稳定河西走廊、云贵高原,乃至次大陆方向的重要帮手。后来被网络吹成战胜的王玄策,就是凭借同盟关系向吐蕃借兵,修理劫杀自己的印度军阀。吐蕃帝国后来能将地盘扩张至孟加拉湾,必然少不了这番提前折腾。
吐蕃军队虽以马代步但更热衷于步行作战
此外,在骑兵辈出的蒙古高原,亦有擅长步战的薛延陀势力。他们虽与突厥同俗,却更乐于在战时下马列队,用精准的步弓实施密集射击。在李世民偷袭、削弱和压制东突厥汗国之际,他们多次以同盟军身份协助唐朝作战。后来为地盘利益而翻脸,又在对阵中击溃为唐军服役的突厥骑手。
直至全盘失败,还派出大量男丁参与攻灭高句丽战争。只是因为覆亡年代较早,没能留下更多实战记录。
薛延陀无疑是非常好用的步行弓箭手
另一方面,唐朝在攻灭高句丽后,开始把大量东北亚地区的山民纳入羁縻统治。其中,居住在辽西地区的奚人,就与自己的契丹邻居有很大不同。仅凭本族的登山造诣,以及相当犀利的射箭技巧,就足以在游牧环绕的塞外获得安身之地。其中不少成员南下幽州,为范阳等节度使充当佣兵。
后来又与契丹合流,成为辽国的支柱性力量,直至遭女真人的金国兼并。
奚人不过是许多东北亚山林族群的写照
当然,曾为唐朝作战或是充当盟友的步兵,远非只有吐蕃和薛延陀。至少在帝国的东北边界,就存在与之关系密切的渤海和新罗王国。只不过两者的军事制度都或多或少学习中原,反而显得有些缺乏本族特色。类似情况也曾出现在西域,让包括于阗在内的一众绿洲城邦站在长安王旗下奋战。他们的真实战力起伏较大,但忠诚度比很多后来的藩镇部队更为可靠。
此外,唐朝在安史之乱中短暂借用过3000阿拉伯步兵。他们多为伍麦叶时代的中亚驻屯军后裔,可能因新朝阿巴斯的亲波斯政策,被派到遥远的东土作战。这些人的先祖曾与波斯、突厥、吐蕃乃至唐军交战,而且整体上胜多败少,堪称那个时代的顶级步兵战力。可惜,光辉总被同一阵营的回鹘骑兵遮蔽,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步兵有多无奈。
阿拉伯人可能是唐军用过的最强外籍步兵
总结
唐朝对外籍士兵的重用更有文宣层面的突出作用
诚然,李唐并非唯一喜欢使用外族士兵的正统王朝,甚至不是外籍部队最多的中原帝国。但在后世人的印象中,仿佛只有他们最看重番兵番将,彼此的链接几乎牢不可破。
究其原因,便是唐朝对这种行为的态度最为洒脱,通常不存在刻意遮掩。在经历数百年的南北朝乱世后,包括中原在内的多个区域不免附带心里压力,觉得自己无法像两汉那样压制胡族。唐朝的出现,以及后来的一系列操作,则让人感觉眼前一亮。所以,精英阶层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外番部队的忠爱。
唐朝人对重用外族士兵的行为毫不遮掩
同时,唐朝愿意大放给这些外族部队更多激励机制。尤其是针对有功绩的个人,各类高官厚禄从不吝啬,有价值的团体亦能获得封地照顾。如若出现安史之乱时的军饷缺乏,便毫无顾忌的允许胡人在光复区内肆意劫掠财物人口。这份坦然,无疑是很多其他王朝不敢袒露的!
正因如此,唐朝成为后世心目中的胡风时代,为血淋淋的历史留下一抹异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