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是当时北方最具影响力的军阀之一,形成了与直系和皖系并列的“三大地方军阀”之一。这个集团的鼎盛时期,曾牢牢控制了北洋政府的政权,权力一度遍及广袤的东北及其他区域。奉系的实力一度与其他地方军阀不分上下,共同撑起了北洋政权的半壁江山。
然而,随着各地军阀间的权力斗争加剧,最先退出历史舞台的便是皖系军阀。接着,奉系与直系之间的冲突爆发,前后两次大战激烈上演。第一次大战中,张作霖败北,但凭借顽强的意志很快恢复了实力。第二次直奉战争,他以惊人的决心最终战胜了直系,成功入主北京,成为北洋政权的实际掌权者。可以说,这一胜利不仅巩固了奉系的地位,也开启了奉系军阀的黄金时代。
在那个时期,奉系的地盘不断扩张,从原本的东北三省扩大到江苏等地,军队规模也迅速壮大,达到约30万人之众。奉系还拥有自己的工兵厂,并建立了军事讲武堂,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奉系是当时唯一拥有陆海空三军的地方军阀,显示出其军事力量的独特地位。
然而,正当奉系军阀处于鼎盛时期时,命运却开始转向。在张作霖去世后,奉系的领导者——张学良面临了复杂的内外形势,最终做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决定:东北易帜,奉系军阀在国民党领导下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这一改变使奉系军阀的辉煌历史逐渐走向下坡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起了侵占东北的战争,史称“九一八事变”。尽管东北军的装备和人数远胜于日军,但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统帅,选择了不抵抗。他带领30万东北军毫无反抗地撤离了东北三省,这一决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悲剧。张学良的这一决定,不仅背弃了东三省百姓的期望,也令他辜负了父亲张作霖辛苦打下的江山。若说张学良一生最为正确的决定,或许就是后来在西安事变中主动采取了联合抗日的立场,促使蒋介石调整国策,形成了全国一致抗日的局面。
然而,奉系军阀的历史不仅仅是张学良的故事。除了张学良外,还有张作霖的另一位重要亲人——张作相的儿子张廷枢。张作相是张作霖最为信任的亲密战友,也是奉系中的重要人物,人称“辅帅”。张廷枢与张学良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虽然他继承了父亲张作相的遗志,但在面对“九一八事变”时,他与张学良的意见发生了严重分歧。张廷枢强烈反对蒋介石的“非抵抗”政策,毅然带领部队准备在锦州与日军作战。然而,张学良却以“不抵抗政策”阻止了他,张廷枢一气之下离开了东北军,临别时曾发誓:“如果东北军去打日本人,我第二天就来报到!”他离开后,四位高级军官也跟随他辞职。
张廷枢的离开标志着他与东北军的彻底决裂。在抗战时期,张廷枢受到了我党的影响,加入了八路军,成为第一游击纵队的司令员。此后,他前往延安接受培训,受到了党组织的热烈欢迎。可惜天命难违,张廷枢年仅45岁便因肝病去世,这对于中国历史而言,失去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另外一位与奉系军阀有着深厚渊源的人物便是冯德麟的儿子冯庸。冯庸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爱国者。冯庸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在冯德麟去世后,他将家产出售,创办了冯庸大学,致力于教育事业。然而,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冯庸并没有随张学良撤退,而是选择坚守东北,继续负责他的教育事业。日本关东军一度试图招募冯庸,但他坚持拒绝,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经过朋友的帮助,冯庸成功逃脱日本人的控制,回到北平组建义勇军,积极投入抗日战争,并参与了上海“一·二八”抗战和长城抗战。
虽然冯庸没有加入共产党,但他的抗日行为及后续的贡献依然值得敬仰。抗战胜利后,冯庸随国民政府去了台湾,担任了高雄要塞中将司令官。1959年,冯庸在58岁时退居二线,直到1981年,他在台北去世,享年81岁。
这些奉系军阀的命运,不仅承载了他们个人的历史,也折射出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风云变幻。张学良、张廷枢、冯庸等人,各自的选择和牺牲,成就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同时也为抗日战争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