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角度来看,回忆录不仅仅是个人的经历述说,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另一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在开国元帅中,能够完整留下回忆录的并不是很多。究其原因,背后有着各式各样的原因。有些元帅在战争时期饱受摧残,英年早逝;有些则是生活在特殊的年代,个人记述无法得到允许;还有一些人一生低调,不愿将过去的经历和功劳书写成文字,让世人知晓。例如,罗帅因为长期劳累过度,年仅61岁便早逝;贺老总、林总、陈帅以及朱老总,都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早早离开了我们;刘帅的文笔很有一手,但晚年始终卧病在床;叶帅虽然活得较长,但一直保持低调,不喜欢张扬,最终虽去世较晚,却未留下任何亲笔回忆录流传后人。
实际上,能够给后人留下回忆录的开国元帅只有三位。这三位分别是排名第二的彭德怀元帅,他的《彭德怀自述》;徐向前元帅的《历史的回顾》;还有聂荣臻元帅的《聂荣臻回忆录》。此外,许多开国将领也留下了回忆录,像粟裕、黄克诚、罗瑞卿、萧劲光、许光达等将军都分别著书立说。相较之下,开国上将的回忆录更为常见,像萧克、王平、杨成武、杨得志、张宗逊、陈锡联、王新亭、叶飞、洪学智、许世友、张爱萍、朱良才、吕正操、陈再道、宋任穷等人都各有回忆录。此外,像开国上将王宏坤也写有《我的红军生涯》《再忆征战生涯》,陈士榘则有《从井冈山走进中南海——回忆毛主席》《天翻地覆三年间——回忆解放战争》等书籍。
与此相比,开国中将和少将由于晚年的环境较为宽松,因此留下回忆录的人数更多一些。
不过,开国将帅的回忆录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在其背后,也有诸多原因。某些回忆录受限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因此它们的内容并不完全客观;有些回忆录为尊者讳,专门强调亮点,避而不谈缺点;也有一些回忆录带有纪念性质,刻意回避某些敏感历史事件。当然,也有一些回忆录具备很高的文学性、史学性和军事研究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粟裕回忆录》。然而,若说哪一部开国将帅的回忆录引发了抢购潮,恐怕非《彭德怀自述》莫属。
《彭德怀自述》历经艰辛,终于于1981年12月出版。这本回忆录的首次出版并未预料到会如此畅销,原定的13万册印刷量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便被一抢而空。为了满足需求,后续加印了200万册,几个月内再次售罄。在当年,《彭德怀自述》共售出290多万册,创下了我军回忆录的销量记录。
更令人大为惊讶的是,这本《自述》随后被翻译成了英语、日语、朝语、俄语等多种语言,彭德怀元帅也因此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军迷和读者们仰慕的英雄人物。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这本书吸引了数百万读者呢?
《彭德怀自述》之所以能够畅销并持续影响读者,背后有着几个关键的原因。首先,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因敢于直言,提出农业和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结果遭到批判并被撤职,从此远离了权力的核心。七年后的1966年,他又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而《彭德怀自述》的内容,正是彭德怀在狱中度过的八年时间里反复撰写的“交代材料”。这一过程既是回顾,也是自我反思,因此文中充满了深刻的思想。1974年,彭德怀在临终时将这些材料交给了自己的侄女彭钢,并托付她转交给黄克诚大将。17年后的1981年,彭钢终于联系到了彭德怀生前的亲密战友黄克诚,经过黄大将及其他人的帮助,彭德怀亲手写就的材料最终得以出版,成为《彭德怀自述》。
尽管在我军历史中,回顾革命历程的机会十分有限,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过多次战火的开国将帅几乎没有机会静下心来回顾自己的一生,彭德怀却成了少数例外之一。
《彭德怀自述》给读者最深的感受之一便是“苦”字。彭德怀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异常艰辛,家境贫困,父亲早逝,母亲去世,年仅十岁的他和弟弟在除夕夜只能跟着年迈的奶奶乞讨度日。为了谋生,他曾在富农家放牛,在煤窑里做童工,也曾在堤坝上工作。贫困的童年,塑造了彭德怀倔强的性格,也让他一生保持着农民的本色。
彭德怀的几十年军旅生涯中,他的战斗环境始终都异常艰苦。从井冈山时期起,他就负责最为艰巨的任务;长征时,他主动把遭受重创的红三军团并入红一;抗日战争时期,他始终冲锋在前;解放战争期间,他在西北地区奋斗,环境异常艰辛;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同样面临着极为恶劣的作战条件。纵观彭德怀74年的一生,他的日常生活从未过得轻松,无论是在湘军、红军、八路军还是解放军中,彭德怀总是把军饷送给那些贫困的士兵,自己则过着简朴如“苦行僧”般的生活。
彭德怀的感情生活也充满波折,他曾经历过两段婚姻,还曾被美女记者和女作家追求,但最终没有留下后代。
《彭德怀自述》出版后,长征时期与他并肩作战的杨政委在读完这本仅有15万字的小册子后,不禁仰天长叹,感叹彭总的雷霆之威、对组织的赤子之心、松柏之节、冰雪情操。他的作风朴实无华,毫不矫揉造作,的确无愧为我军的楷模,人民的忠诚儿子。
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被批斗的事件成为了他一生中的巨大转折。夫人浦安修曾在会议前提醒他:“你是主管军队的,为什么要管农业和经济的事呢?”然而,彭德怀却无法坐视无视农村贫困与饥荒的现象。他在庐山会议后的湖南农村,花费了3个多月时间,整理了五份详实的调查报告,计划次年春天再去曾经战斗过的太行山进行调研。不幸的是,未来的发展完全出乎他的预料。接下来的八年,彭德怀最终在狱中度过了他的余生。尽管遭受了无数批斗,彭德怀始终保持着松柏般坚韧的节操。
《彭德怀自述》为后人留下一份深刻的精神财富,其中对于战争的回忆、对童年艰难生活的回顾、以及对一切功名利禄的淡然,勾画出了一位真正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