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被正式改编为新四军。这支部队位于华东地区,离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非常近,因此蒋介石对新四军产生了较大的顾虑,担心该部队不易控制。为此,在新四军刚刚成立之时,蒋介石曾计划让自己的人担任军长,从而牢牢把控这一部队。但这一提议遭到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拒绝。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协商,最终决定由无党派人士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
众所周知,叶挺与国共双方都有深厚的交情,他的选择得到了双方的认可。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既能够平衡各方的关系,也能保证新四军的领导结构合理。因此,他的任命得到了国共两党高层的赞同和支持。
新四军的军长虽然由叶挺担任,但其余重要职务几乎都由我党将领担任。例如,副军长项英,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四军中地位崇高,甚至有时他的权威超过了军长叶挺。项英不仅是资深革命者,而且他的领导能力和革命经验也使他成为新四军的核心人物。
参谋长张云逸则是曾任红军副总参谋长的老将,他在领导百色起义和参与红军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一名资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能力和威望得到了新四军的广泛认可。副参谋长周子昆以及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人,都是党内极具能力的军政干部,他们的加盟也为新四军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新四军下辖的四大支队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核心作用。每个支队的司令员几乎都来自红军队伍中的资深将领,并且他们的军事能力和战略眼光都非常突出。新四军第一支队的司令员是陈毅,早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时期,陈毅与副军长项英就共同领导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虽然在新四军中,陈毅担任的只是第一支队司令员,但他在新四军中的威望极高,甚至一度超越了叶挺。
特别是在皖南事变发生后,陈毅领导的新四军得以重新整编,经过短短的时间,军队的规模已经增长到了七个师,人数超过九万。这样的成就,令蒋介石始料未及,完全没想到新四军能够迅速恢复并强大起来。
陈毅将军长期活跃在华东地区的革命斗争中,尤其在解放战争时期,他领导的华东野战军成为了消灭反动派军事集团的主力。在军政两方面都表现卓越的陈毅被誉为“军中儒帅”,他那种智慧与力量并存的形象深受人民爱戴。
新四军第二支队则是由福建地区的红军队伍改编而成,因此,张鼎丞担任了第二支队的司令员。张鼎丞是闽西红军的元老之一,拥有丰富的军政经验,尤其擅长政治工作。虽然他的军事才能可能不如其他一些将领突出,但他的政工能力非常强,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张鼎丞并未继续在军中任职,而是转向了国家建设,担任副总理,主抓农业生产,成为没有军衔的开国功臣。
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不仅是新四军的参谋长,还曾是红军副总参谋长,并且参与了红七军的创建工作。作为红军的资深将领,张云逸曾在多个战役中扮演重要角色,他是革命战争年代消灭反动派的重要骨干。在皖南事变后,张云逸协助陈毅将新四军整编并建设得更加强大。解放战争时期,张云逸继续为华东地区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担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主抓后勤建设。
张云逸在广西解放后,成为广西的最高军政长官,负责剿匪工作。1955年,他被授予共和国的大将军衔,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将。
新四军第四支队的司令员是高敬亭,尽管他在许多人眼中或许并不那么为人熟知,但他领导的第四支队在抗战初期却是一支非常强大的部队。高敬亭将军以作风硬朗和打硬仗著称,是新四军的主力之一。可惜的是,这位悍将于1939年6月因误会被错误杀害。
直到1975年,毛主席亲自过问了高敬亭的冤案,要求有关部门重新审查。经过详细调查,最终高敬亭得到了平反,最高总政治部发布通知,恢复了他的名誉,对其过往的功过做出了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