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清晨, 大明王朝金殿内响起了令人心碎的哭声,这一天注定载入史册。这场朝会对于大明的未来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它决定了大明是否能挺过这次国家的危机。
朝会的议题简单直接:是逃还是战?
一个月前,瓦剌部族的也先领导大军南下侵入明朝境内,这一消息迅速传到京城。受到太监王振煽动,英宗朱祁镇做出了一个决策——亲自带领大军征讨瓦剌。七月十六日,英宗命令弟弟朱祁钰留守京城,并带领五十万大军,出征土木堡,试图重演曾祖朱棣征服大漠的辉煌。
然而,命运弄人,八月十五日,明军在土木堡遭遇瓦剌军猛烈攻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惨败。英宗不仅被俘,数百名大臣也在战斗中丧命。王振这位幕后推手,甚至在混乱中被愤怒的将军樊忠砸死。这场灾难性的战败,被历史铭记为“土木之变”。
当英宗被俘,整个朝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孙太后和钱皇后急忙搜集宫中珠宝,希望能通过赎回英宗来稳定局势。与此同时,朱祁钰作为监国,紧急召集朝会,商讨应对之策。这时,朝堂上的大臣们,眼中充满了无助和恐惧,大家无力提出任何应对方案,惶恐的哭泣声回荡在宫殿内。
大臣们都知道,精锐部队已在土木堡丧失殆尽,京城只剩下老弱残兵,且皇帝被敌人俘虏,军心涣散,如何抵挡已经接近京城的瓦剌大军?不少人认为北京已经难以保住,他们悄悄开始考虑逃往南京,即便这意味着放弃北方的领土,但至少保全性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朝会中的气氛愈加凝重,朱祁钰也感到无从下手。面对这一切,他求助于群臣,然而大家只能哭泣,谁也无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经过长时间的沉默,终于,翰林院侍讲徐珵站了出来,向朱祁钰说道:“我曾夜观天象,见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能保住大明的气数。”他的言辞直指朝中大多数人的心声,许多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突如其来的怒吼打破了这种气氛:“谁再提南迁,我定要斩之!”这声怒喝来自兵部左侍郎于谦。他坚决表示:“京师乃天下根本,若一动则大势必去,难道我们还要重蹈南宋灭亡的覆辙吗?”
于谦的话犹如一道闪电,劈开了大臣们的迷雾,醒悟过来的人们纷纷站出来支持他的意见,王直、商辂、王竑等人都表态要坚决抵抗。朱祁钰在一片议论和哭泣中,终于找到了坚定的方向——唯一的出路就是凝聚所有力量,共同抵抗瓦剌。
此时,朱祁钰做出了决定:升于谦为代理兵部尚书,负责指挥保卫北京的战斗。
---
于谦出身杭州官宦世家,少年时便聪颖异常。他不仅博览群书,还深入钻研兵法,崇拜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立誓将来要像他一样成为国家的支柱。年幼时的一次与老和尚的对话,深刻影响了他的成长:当和尚调侃他为“红孩儿,骑黑马游街”时,于谦毫不示弱,立刻以整齐且有气势的对联回应,展示了他超凡的才智。
于谦的仕途顺风顺水,受到杨士奇和杨荣的提携,不仅获得了重要职务,在“土木之变”之前,他已经是兵部侍郎。然而,在这一场关乎大明命运的战斗中,于谦没有退缩,反而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大明的支柱。
---
面对瓦剌逼近北京,城中的气氛紧张至极,几乎所有明军都感到前途渺茫。然而,于谦没有退缩,他坚信只有拼尽全力才能保住京师的希望。他迅速采取了果断措施,调动了京师内的所有兵力,并且以极其严苛的军令来确保军心稳定。“若战端一开,便当死战。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这一号令极大地振奋了士气,明军将士纷纷响应,誓死保卫这座城池。
瓦剌大军在西直门发起进攻时,明军奋勇抵抗,在这一役中,瓦剌的先锋队被明军击溃。随即,瓦剌的指挥官决定改变策略,将进攻转向德胜门,但于谦早已预料到这一点,他命令部队严阵以待。
就在瓦剌骑兵准备冲入德胜门时,明军早已埋伏好神机营。随着一声枪响,明军的伏兵迅速打击瓦剌骑兵,瞬间瓦剌的进攻队伍被击溃,连瓦剌指挥官博罗茂洛海也在战斗中丧命。这一战,瓦剌的锐气瞬间被打破,也先只能无奈撤退。
---
于谦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决心,成功守卫了北京,挽救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战斗的胜利虽然并非完全依靠军事优势,但明军在保卫家园的决心和勇气,成为了瓦剌无法逾越的障碍。
然而,胜利并没有给于谦带来安宁。英宗复位后,他不惜采取手段将于谦置于死地。英宗恢复后,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不惜让国家英雄于谦承受冤屈,最终将他送上断头台。但即使如此,于谦的清正廉洁、为国为民的精神,依然深深打动了百姓。
于谦被捕后,虽无任何实际证据,还是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定罪,最终被残忍处决。他的一生,像那首《石灰吟》中所写的那样——“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话也成了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
于谦死后,百姓哀痛,历史也早已做出评判。尽管他在历史中遭受了不公,但他的忠诚和智慧,永远铭刻在大明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