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国远征军》的热播,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孙立人的记忆。在多年间,这个名字几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复杂的意识形态因素,孙立人和其他国民党抗战将领的贡献长期被掩盖,而在台湾,孙立人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被软禁了整整33年。直到2011年3月,时隔56年,历史才终于还给他一个清白,正如他临终前所说的那句:“我对得起国家!”
孙立人,少年得志,文武双全。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杜聿明晚年曾在谈及孙立人时毫不掩饰地表示:“他是卖主求荣的小人,根本不是民族英雄!”孙立人究竟做了什么,让杜聿明如此贬低他?蒋介石为何不愿重用他?
1942年1月,日军将目光投向了缅甸,欲封锁中国的对外补给线,并借此作为进军印度的跳板。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调停促成了中英两国的合作,共同抵抗日军,保卫滇缅公路。为此,国民政府决定派遣精锐的第五军和第六军前往缅甸作战,第三军的决定则迟迟未定。此时,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找到孙立人,询问他是否愿意参加这一远征。孙立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孔祥熙也表示支持,作为蒋中正亲信的他告诉孙立人:“这次你们出国作战,必须要打个漂亮的胜仗,既为国家争光,也为我们争面子。”
1942年3月19日,远征军200师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也是东南亚战场上的第一次重要交锋。孙立人指挥得当,成功出其不意地打击了日军,使敌军措手不及。远征军因此获得了首次胜利,孙立人凭此获得了英国帝国司令勋章。然而,这场战斗也留下了孙立人桀骜不驯的印象,他敢于违抗上级指示,这种“逆命而行”的个性在撤退过程中再次引发了与杜聿明的矛盾。
撤退的方向上,孙立人与杜聿明产生了分歧。杜聿明主张翻越缅北的野人山,直接返回中国,而这条路途险峻,极为艰难,且会导致大量损失。但此举的好处在于,杜聿明可以带领部队回国,向蒋介石复命。而孙立人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径——西撤,他认为这条路能避开日军的追击,并尽早带领部队撤退到印度。最终,他的决策赢得了成功。然而,在撤退过程中,由于日军的强烈追击,孙立人只能带领部队走山间小路,在酷热的气候和瘴气的困扰下,他依然严格要求部队:“水必须煮沸后方可饮用,绝不能取山中的生水。”这种命令不仅体现了他的科学信仰,也彰显了他对士兵的关爱。在同时代的军队中,随意枪毙下属的情况常见,但孙立人始终秉持人道主义精神,最高的惩罚只有“记死”而已。
印度成为孙立人声名鹊起的地方,但这段历史并不完美。1947年,孙立人调任东北战场,在那里他指挥新一军与我军东野作战,尽管他并未取得显著成果,但由于他与杜聿明之间的积怨,战场上的矛盾依旧显现。蒋介石对孙立人在东北的表现极为不满,最终将他调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空有虚职,实际权力大减。同时,他的新一军军长一职则交给了黄埔出身的潘峪昆。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孙立人曾短暂担任陆军总司令及总统府参军长,随后被蒋介石软禁。直到1988年,孙立人结束了长达33年的软禁生活,恢复了自由。然而,杜聿明在晚年依旧坚信,孙立人并非一位值得尊敬的将领。杜认为孙立人在缅甸战场上擅自做主,违背了上级指示;此外,孙立人长期与英美军方保持联系合作,杜聿明更认为孙立人“出卖国家利益”。相比之下,杜聿明始终坚持蒋介石的抗日方针,并将其贯彻到底。因此,杜聿明在晚年坚持认为,孙立人只是一个“卖主求荣的小人”,而绝非民族英雄。
孙立人和杜聿明的矛盾,反映了国民党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也暴露了在抗日战争与之后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人物命运的起伏与历史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