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日本老兵奔赴中国,91岁高龄替全体日本兵下跪,他为何要赎罪?
迪丽瓦拉
2025-09-15 23:02:54
0

2005年5月19日,一个已经年过九十的老者,在两名陪同者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走上了卢沟桥。步伐缓慢,当他来到桥中央时,他忽然跪下,深深地低头请求宽恕,随即吐露了一番深情激昂的忏悔:“我是曾经的侵华日本兵……今天,我想在这里向所有中国人表达我的谢罪……我坚决反对那些日本教科书掩盖的罪行。”

这位老人名叫本多立太郎,曾经是一名日本士兵,参加过侵华战争,亲手杀害过中国的抗日战士。如今,已接近生命的尽头,他决定在临终之前,站出来揭露日本曾经的暴行,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

事实上,本多立太郎早已在日本多次做过演讲,目标是唤醒更多日本年轻人,让他们意识到日本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责任,更是心中无法抚平的伤口。

为什么年迈的本多立太郎会在晚年反复来到中国谢罪呢?当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这位曾经的侵华老兵无法释怀,深感负罪感呢?

据本多立太郎回忆,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他年仅23岁,正是人生中最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时光。当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新闻记者,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因为战争而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更没有想到,自己最终会成为一个拿起刺刀去亲手杀害无辜生命的士兵。

1939年5月的一天,本多立太郎收到了一封急电,内容是:“速速回家,征兵令已到。”当他读完电文时,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逃脱即将到来的命运。那时的日本,强制征兵,任何人都无法免除,如果拒绝参军,不仅会受到周围人的孤立,甚至会遭到军队的围剿。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学长因为不想上战场逃跑了,结果不久后,发现他和他的女朋友双双自尽了。”本多回忆道,面对这样的选择,人生的无奈和绝望让他无法承受。最终,他选择参军,加入了日军第15师团。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本多立太郎被派往战场——那里成为他一生难以磨灭的阴影。

在战场上,他目睹了同袍们对中国人的暴行,那些士兵如同失去理智的野兽,见人就杀,毫无怜悯。即便是本多立太郎,身为一名士兵,也无法理解这种暴力。正如他所说:“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看到这些暴行,我开始怀疑这一切是否合理。”

本多并非天生好战,内心深处他厌恶战争。尽管如此,身为士兵的他,依然无法逃避这场杀戮。有一次,日军俘虏了十多名中国抗日战士,双手被绑,毫无反抗能力。队长下令:“将他们全部处决!”

队长为了给新兵练胆量,命令他们对这些无辜的战俘痛下杀手。尽管本多立太郎内心充满挣扎,但他最终还是必须执行命令。在其他士兵的催促下,本多硬着头皮上好刺刀,面对那名中国士兵时,他的心情如同千斤重。那名士兵眼中没有恐惧,只有坚毅,目光直勾勾地盯着本多。即便本多心跳如雷,双手颤抖,但他依旧咬紧牙关,闭上眼睛,冲上前去。

这次经历成为本多立太郎一生无法忘记的梦魇,成为他内心深处永远的伤口。即使后来他回到中国,向死去的战士们下跪谢罪时,这段记忆依然没有消逝。

然而,真正让本多立太郎彻底认清日本侵华罪行的,是在1939年夏天的一次目睹。他被派驻到江苏金坛,那时,他亲眼看到了日军设立的慰安所。慰安所里,囚禁着来自中国、朝鲜等国的女性。那些妇女被强迫上车,送往慰安所,而本多立太郎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我从未去过那些地方,但我看到女性被带走,我心里满是疑问。”本多渐渐开始质疑自己身为士兵的身份,怀疑自己国家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战争中的种种暴行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他意识到,自己曾经参与的这些行径,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在金坛县的某天,他偶然遇到了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的善良和纯真让本多立太郎深感温暖,也改变了他对中国人的看法。随着时间推移,本多与这个小男孩成为了朋友,时常受邀到他家做客。

然而,小男孩的姐姐对本多始终充满敌意,每次他去做客时,总是用冷漠甚至敌视的眼光看待他。有一次,本多去小男孩家里,小女孩拒绝唱歌,并愤怒地说道:“我宁愿唱歌给八路军听,也不愿给敌人唱!”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本多立太郎,尽管他感到尴尬,但他并没有因此生气或反驳,而是默默地向小女孩道歉。后来,他追了出去,找到她并对她说:“希望有一天,你们的战士能够听到你唱的歌,那时,所有人都会感到幸福。”这句话成了本多心中的信念,也让他彻底看清了日本侵华行径的罪恶。

1941年,他所在的部队转移阵地,小男孩送给本多立太郎一张纸条,纸上写着:“你不要伤害我的同胞,你不要死。”这些简单的13个字深深刺痛了本多的心,成为他觉醒的标志。

回到日本后,本多的内心始终无法平静。无论是目睹日本掩盖历史真相,还是看到教育系统篡改历史,他都感到无法忍受。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历史的真相,他开始进行公开演讲,揭示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他深知,这样的历史必须被记住,不能遗忘。

1986年起,本多立太郎走遍日本各地,进行讲座,揭露战争罪行。即使面对的听众寥寥无几,他也从未放弃。通过写手抄报、参访纪念馆等方式,他希望将这段历史传递下去:“施害者可能会忘记,但受害者永远不会忘记。”

他明白,自己曾参与过战争,但却始终坚持,作为一名日本人,他有责任让世界记住这段历史。2005年,他再次来到中国,在卢沟桥向英勇牺牲的战士们下跪谢罪,表达深深的歉意和反思。那一年,他的年纪已经很大,身体也日渐衰弱。也许这是他最后一次来中国,但他觉得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

2010年,本多立太郎因病去世,享年96岁。他的一生充满了愧疚和忏悔,直到最后,他依然坚信,战争的罪孽不能遗忘,历史的真相必须被铭记。

结语:

本多立太郎的一生是复杂的,充满了内心的挣扎与悔恼。作为一名日本老兵,他不仅亲自经历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还努力为当年所犯的罪行赎罪。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勇敢地站出来,代表无数的日本人向中国人民道歉,反思历史的深重代价。这种坚强的忏悔与决心,不仅让历史得以回顾,也为未来的和平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怎样读《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纪传体的史书,是历朝“正史”的第一部;同时,《史记》也是我国古代最...
原创 是... 他16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4岁进士,26岁成为翰林,前途一片光明。30岁时,戊戌变法失败,他愤...
原创 春... 从《春秋三传》中可以窥见,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最常见的互动就是结盟与征战。所谓的“春秋三传”,其实是...
新三国志曹操传内部高度剧透版—... 在群里见识了大神Dis,此人武功已出神入化,各种招式信手拈来,一出江湖,威震天下!为什么啊?因为这个...
【冀观察】从课本到心田:河北如... 人民网记者 赵明妍 在太行山深处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旧址,邢台市浆水中学的...
有人说达·芬奇是“西方的苏颂”...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 6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有人说达·芬奇是“西方的苏颂”,那么苏...
原创 战... 好的,我会保持原文语义不变,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同时字数变化不大,帮你改写这篇文章: --- 所谓...
原创 打...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使内容更丰富流畅,字数变化不大。 -...
原创 西... 站在西班牙南端的阳光海岸,肉眼清晰可见一座突兀的巨岩扼守在海峡咽喉处——那便是直布罗陀。这片西班牙人...
原创 蒋... 秋日生活打卡季 当我们回顾历史,蒋介石领导的国军曾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凭借其在武器装备、兵员数量上的优...
在湖州,到乡村博物馆遛个弯 在湖州,到乡村博物馆遛个弯 楼 婷 《人民日报》(2025年06月21日第 07 版) 工作之余...
原创 打... 在日本历史上,上杉谦信无疑是最著名的战国大名之一,他的英名依然在后世中被广泛传颂,受到无数人的赞誉。...
原创 明... 当然,这里是改写并稍微丰富细节后的版本,保持段落语义不变且字数相近: ---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
国宝画重点|观象授时 物候循迹...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寺古观象台精准测定夏至日影,到圭表...
原创 我... 好的,我帮你改写一遍文章,保持原意不变,还加了一些细节丰富内容: --- 说到黄金储备,咱们普通人...
原创 洪... 道光三十年的金田村,当洪秀全举着“拜上帝教”大旗喊出“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
原创 明... 如果有读者朋友曾经到过御史的故乡徽州,想必一定亲眼目睹过那座著名的“许国牌坊”。这座牌坊独具特色,是...
原创 日... “砰!砰!砰!” 1909年10月26日的清晨,几声清脆的枪声在哈尔滨火车站响起,打破了这个城市的宁...
原创 日...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布局在数十年前便开始酝酿。1900年,随着日本与沙皇俄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战争...
郭伟涛:史源与史实——辑本《东... 摘要:支撑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辑本《东观汉记·蔡伦传》有关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分析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