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下面是你提供文章的改写版本,我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且总体字数变化不大:
---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人渣啸西风
字数:3717,阅读时间:约8分钟
编者按:纵观世界各国的兵种配置,盾牌兵与长枪兵几乎是各国军队的标配。无论是古罗马的剑盾兵、中国历史上的刀牌兵,还是非洲狩猎狮子的勇士部落,甚至美洲还使用石器的阿兹特克美洲虎武士,以及大洋洲用木棒和鲨鱼牙齿作武器的毛利人,都广泛采用了盾牌作为防护装备。然而,中国的邻国日本却始终没有形成成建制的盾牌兵。坊间有一种说法称,日本的大铠肩甲本身就充当了盾牌,日本武士把盾牌“穿”在身上,因此不需要手持盾牌。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是否正确呢?
严格来说,日本并非完全没有盾牌,而是缺少专门持盾与武器并用的盾牌兵。早在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50年),考古学家就发现了当时的盾牌遗迹。然而,那时日本仍处于弥生时代的早期,主要使用石器,直到后期才因中国移民带来冶铁技术。那时的日本还十分原始,根本无法谈及形成成建制的盾牌兵。
到了日本战国时代,火枪已出现,虽然有少数双手握持的盾牌,但这些盾牌更多是用作工事掩护,而非近战中的搏杀武器。故此,日本虽有盾牌,但并没有专门使用盾牌进行冲杀的盾牌兵。这一与世界其他国家广泛使用盾牌兵的情况截然不同的军事体制,长期以来让人困惑:为什么日本未曾发展盾牌兵?
网络上流传的观点认为,日本未发展盾牌兵,是因为日本大铠肩甲异常宽大,武士们将肩甲当作盾牌使用,盾牌“穿”在身上,故不需额外手持盾牌,只需双手持刀,既解放了一只手,也增强了双手持刀的力量。战国时代火枪盛行后,盾牌自然失去了意义,大铠也逐渐演变成当时的具足甲。
但这一观点存在重大逻辑漏洞:同样是火枪流行的时期,欧洲依旧有著名的剑盾兵存在。以西班牙剑盾兵为例,他们穿着全身钢板甲,却依然手持盾牌作战。16世纪的钢板甲防护力显然远胜13世纪的大铠,按理说钢板甲穿身上还要盾牌,那13世纪的大铠怎会因穿着就不需盾牌呢?
我们可以观察大铠的正面结构。绝大多数盔甲都有收腰设计,以减轻肩膀负担,借腰部承载部分重量;但日本大铠没有收腰设计,致使整个盔甲重量集中压在肩膀上。穿戴大铠时,肩膀疲劳感强烈,极难灵活使用双手刀作战。此外,大铠头盔上的“吹反”(一种宽大护饰)比肩膀还宽,这使得双手持刀时无法正常抬起双臂,严重限制了攻击动作。
因此,日本武士喜欢使用双手刀,而非因为肩甲即是盾牌这一说法明显站不住脚。穿着大铠,连基本的日本剑道上下劈砍动作都难以完成。
更为直接的证据是,大铠两侧防御远强于正面,而正面的咽喉、胸口两侧及腋窝等要害部位却几乎无防护,这在近战中极其致命,正面轻易被刺杀几乎必死无疑。显然,这种设计更不支持“把盾牌穿身上,双手持刀”的论调。
大铠之所以设计如此怪异,是因为当时日本武士的战斗模式并非近战肉搏,而是“骑射讨”,即两名武士骑马对射箭,决出胜负后,足轻兵才上前收割。由于弓箭射击多从侧面进行,大铠侧面防护远胜正面,头盔上硕大的吹反也是为了保护面部不被射中。
实际上,盾牌并非如一般人想象中那样容易使用,反而是最难上手的武器之一。相比盾牌,双手武器更容易掌握;其次是长杆武器,尽管长杆操控不便,但胜在稳定。单手武器对腕力和指力要求较高,因此难度较双手武器更大。
即便如此,最难掌握的还是双持武器,需要两手协调性极佳,否则手忙脚乱,反而不如单持武器有效。刀盾组合即属于双持武器。
很多初学者偏爱盾牌,因为觉得可以挡住攻击,但实际情况却相反。盾牌操作门槛高,初学者反而更容易被打得惨。比如藤牌,根据戚继光《练兵实纪》记载,藤牌重约5斤(约3公斤),而单手刀一般约1公斤,藤牌比刀重三倍,灵活性大打折扣。且盾牌无法全身遮挡,许多新手以为盾牌是绝对防护,实际上手脚等部位仍有暴露,难以做到及时防御。
刀盾战术需要主动进攻,盾牌用于封堵敌人攻击角度,同时为武器争取攻击空间。这要求使用者对距离有精准控制,否则容易冲过头,露出后背给敌人。新手往往缺乏这种距离感,要么冲锋陷阵,要么死守盾牌后,留给对手大量空隙。毕竟一面盾牌挡住一侧,另一侧的腿脚裸露,聪明对手自然不会浪费机会。
此外,协调性不足对初学者更致命。未经专业训练,双持武器时往往手忙脚乱,只顾盾牌防御时忘了攻击,攻击时又忽略盾牌防护,反而不如只拿单武器灵活。拿盾牌不仅增加负担,还限制了思考和动作自由。
盾阵作战要求极高的训练量,必须掌握持盾技巧、站姿稳定、下盘稳固以及双手协调。盾牌兵不仅要能抵御冲击,还要及时反击,并保持阵型紧密配合,不能单独行动,确保队形完整。更重要的是快速应对敌袭,能灵活形成阵型支援队友。这些训练对古代文盲士兵来说极为困难,甚至现代经过系统训练的士兵,也非短时间内能达到如此默契。
历史上著名的盾牌兵,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例如希腊方阵,盾牌长矛兵多为公民贵族,配合大量投石手、弓箭手、矛手、剑手等多兵种协同作战;中国的藤牌兵也是军中精锐,郑成功麾下藤牌手与装备铁甲的铁人军地位相当,清代虎衣藤牌兵更是特种兵种。
盾阵的缺点是阵型稳定但移动性差,易被远程武器牵制。缺乏足够远程火力,盾阵只能被动挨打,无法反击。盾阵必需配备远程兵种,盾牌兵自身也需掌握投掷武器。单手投掷中,标枪射程最远,因此罗马重步兵盾阵普遍装备标枪,维京人更以标枪著称。戚继光兵书中亦有记载:“敌持长枪时,先投标刺,中不中,敌必拨枪,我趁隙取刀砍杀”,“藤牌无弃枪如无牌同”。
因此,戚继光断言:没有标枪的盾牌兵,不如不拿盾。
这也说明盾牌兵不仅要学习盾牌格斗,还得精通队列训练和投掷标枪技巧,成为真正的精锐。
日本作为岛国,较为封闭。火枪普及前,日本冷兵器时代几乎没有与外部陆军交战。日本武士主要是关门自战,形成了与大陆截然不同的战争模式,战争仍处较原始阶段。战国前期,武士间的战争讲究“骑射讨”单挑定胜负,足轻不得随意插手。这种打仗方式类似中国春秋诸侯间的约定俗成规矩,虽打仗但不残忍,胜负定规矩。
武士的单骑对决既是争胜,也是争待遇的手段。战败武士将导致麾下士兵士气崩溃,导致战局崩溃。这种“讲规矩”的战争模式,使得武士间的单挑成为展示勇武、争取升迁的重要方式。若使用盾牌,战斗不够“好看”,胜负生死难测,影响晋升机制,因此武士拒绝盾牌。
武士阶层不使用盾牌,也就不研究盾牌战术。足轻缺乏盾牌兵训练的环境和动力,盾牌兵又是需要高度配合和训练的兵种。因此,日本特殊的战争环境和文化,导致其始终未发展出专门盾牌兵。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主编原廓、作者人渣啸西风。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
需要我帮你改写文章的其它部分或提炼重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