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世凯去世后,民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时代。全国各地都被有实力的军事将领所占据,东北三省由奉系军阀控制,西北地区则由冯玉祥与马家军把持,山西成为阎锡山的军事大本营。民国时期的西南地区尤为动荡,先后出现了滇系军阀、川系军阀以及黔系军阀等多个派系,其中四川的军阀混战尤为剧烈。根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到1935年,四川的军阀纷争多达四百余次,这足以看出四川在这一时期的动荡与混乱。
在四川,王刘湘尚未统一之前,四川的军阀势力内部主要分为五个派系。第一个派系便是以保定军校为背景的“保定系”。这个派系的成员大多为毕业于保定军校的四川人。这个派系中,有两位极为出色的人物,后来分别成为保定系的首脑人物——刘文辉和邓锡侯。刘文辉曾是西南地区举足轻重的大军阀之一,他与刘湘展开的“二刘大战”成为一段历史传奇,尽管他在最终的对决中败北,但依然是西南地区不可忽视的力量,被誉为“西康王”。邓锡侯则是川系的五大军阀之一,在川军中威望极高,手握重兵,他在二刘大战中支持刘湘击败刘文辉,从而最终帮助刘湘一统四川。
第二个派系是“速成系”。这个派系的成员均毕业于四川速成学堂,后来,刘湘也成为了这个派系的领袖。速成系在刘湘的领导下,迅速扩展势力,吞并了周围的众多小军阀,成为川军中最为强大的派系之一。特别是在1932年,刘湘与保定系的刘文辉展开了一场震动四川的战争,这场战斗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争夺四川的控制权。凭借着深思熟虑的策略和广泛的支持,刘湘最终战胜了刘文辉,顺利成为四川的掌控者。此外,刘湘不仅在四川建立了统治,还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刘湘第一时间请缨,亲自率领川军奔赴抗战第一线,成为民国时期少数几位亲自参与抗战的地方军阀。
第三个派系是“武备系”。这个派系由一群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的军人所形成。武备系的早期领导人包括尹昌衡和胡景伊,后期的领导人则有周道刚与刘存厚。武备系的四位首脑在四川军界都有着极高的威望,他们曾各自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雄踞一方。然而,随着四川内部的派系斗争愈加激烈,这些曾经的军事巨头逐渐被新一代的军阀所取代,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第四个派系是“国民党实业团系”。这个派系由国民党元老谢持领导,谢持是一位在当时拥有相当高地位的政治人物。虽然谢持的名字可能不为现代人所熟知,但他早在1907年就加入了同盟会,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他赢得了孙中山的赏识,成为同盟会的骨干成员。谢持在大元帅府成立后担任了秘书长,并且还是监察委员会的五名监委之一,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和地位。
第五个派系是“军官系”。这一派系是由一群毕业于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的军人组成的。在军阀割据的乱世中,为了能够站稳脚跟,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们结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团体,最终形成了“军官系”。李家钰是这个派系的领袖人物,他在川军中的地位相当高,曾任四川边防军总司令,并一度占领了遂宁、安岳、乐至、潼南、射洪和华阳等地,成为“遂宁王”。在二刘大战中,李家钰审时度势,选择支持刘湘,这一决策让他在刘湘胜利后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手中的地盘和兵力得到了扩展。
李家钰不仅是川军的重要将领,还是抗战期间牺牲的高等级军事指挥官之一。他担任集团军总司令,在抗日战场上与日军进行激烈战斗,最终壮烈牺牲,享年仅52岁,成为川军历史上一位令人敬仰的抗战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