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吕布,许多人都会想起他那段“三姓家奴”的历史。
他被视为东汉末年最“忘恩负义”的人物,因小事背叛了自己的恩人,换取了短暂的利益。尽管吕布的恩人们也并非都是正人君子,但他的这种行为依然不能被接受。
尽管吕布确实做了一些令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但如果说他是“东汉末年第一恶人”,那就显得有些过于夸张了。毕竟,还有比他更为阴险狠毒的人存在。然而,这位“第一恶人”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批评,反而被奉为“佛教护法”,香火不断。
那这个人到底是谁?他做了哪些恶事,以至于有如此复杂的命运?
在正史和演义中,陶谦作为徐州牧的出现次数并不少。他执掌徐州时,手下可谓人才济济,刘备甚至是他麾下的谋士之一。然而,陶谦年事已高,面对一些重大决策时,他却显得有些迟钝,往往做出错误的判断。
刚刚成为徐州牧时,陶谦的同乡朋友们纷纷前来投靠,其中有一位名叫笮融的老乡,跟陶谦有着深厚的关系。笮融并非普通人物,他不仅带来了几百人的队伍,还为陶谦带来了不少助力。在陶谦的眼中,这无疑是一个人才,于是笮融得到了他的重用,被任命为下邳的地方负责人。
笮融的上升之路并非偶然,而是与陶谦的需求紧密相关。陶谦正缺乏能干的人手,而笮融恰恰是个能带领队伍的得力干将,因此陶谦将下邳的重任交给了他,并不久后又提拔他负责了更重要的漕运事务。
漕运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富有油水的职位,可以从中获得丰厚的利益。陶谦更是直接将三个郡的漕运交给了笮融。这位本就贪婪的官员,趁着职务便利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
笮融并非只是想着如何自己享受这些财富,他还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让百姓为他“花钱”。
在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佛教虽然尚未盛行,但已经悄然传入了中国。笮融不知道是从何得知佛教的,也不清楚为何对其产生了如此痴迷的情感。渐渐地,他开始专注于“礼佛”,以至于有些近乎疯狂。
他利用自己从漕运中获得的金钱和物资,开始铸造佛像、修建寺庙,甚至招募信徒。凭借这些举措,佛教在下邳地区迅速发展壮大。笮融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甚至吸引了来自周围地区的大量百姓。即便这些人并不了解“佛”是什么,他们依然愿意跟随笮融,只因跟着他,至少有饭吃。
东汉末年,民生困苦,百姓愁苦。如果大多数百姓能够过得好,或许历史上就不会爆发黄巾之乱了。笮融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他通过佛教把百姓凝聚在自己身边,形成了自己的力量。
每到佛祖的生日,笮融都会举办盛大的“浴佛会”。这场活动规模庞大,酒席沿途铺设,席位绵延数十里。过路的人们都能得到一顿饱饭,许多慕名而来的信徒也愿意参与其中。这种盛大的活动,笮融每次都要花费巨额资金,堪比东汉朝廷举办的节庆活动。
有人或许会疑惑,笮融做这些事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他真的是在礼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笮融的真正目的,是想利用百姓作为自己的“筹码”。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百姓意味着资源,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笮融通过控制百姓,不仅能增加自己的影响力,甚至在必要时,这些百姓可以成为他的盾牌,替他抵挡敌人的进攻。
更重要的是,笮融通过聚集信徒和财富,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即使有人觊觎这些财富,也没人敢轻易动他,因为笮融背后有上万信徒作为保护伞。正如古人所言:“一个百姓最好对付,一群百姓最不好对付”。
然而,笮融的计划并非无懈可击。公元193年,曹操率大军进攻徐州。曹操的军队强大,无所畏惧,而笮融的“平民战术”对于曹操来说毫无威胁。在曹操的军队面前,笮融的百姓不过是蝼蚁,根本无法抵挡敌军的进攻。
在193年的秋天,曹操攻破了十多座城池,甚至连城中的无辜百姓也未能幸免。曹操毫不犹豫地进行大规模屠杀,笮融的百姓根本无力反抗,反而成了曹操的“战利品”。
第二年春天,曹操再次出征,笮融慌忙带着手下的士兵和百姓逃亡。最终,他带领他们逃到了广陵郡。在广陵郡,笮融遇到了旧友赵昱,原本想着借此机会借力打力。然而,笮融并没有满足于此,趁着赵昱醉酒之际,他将其杀害,并洗劫了整个广陵郡。
随后,笮融又来到扬州,与薛礼合作,但不久后,笮融再次背叛了他。薛礼被孙策击败,笮融趁机联合薛礼的军队,最终成为扬州的权力掌控者。
笮融的背叛行为不断,最终,他在豫章再次背叛了刘繇,杀害了刘繇的下属朱皓,试图占据豫章。刘繇怒不可遏,立即带兵讨伐,笮融最终逃入山中,然而却被山上放哨的村民一刀杀死。
笮融以这种恶贯满盈的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吕布的种种罪行与笮融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尽管笮融所作所为无人可恕,但居然仍然有一些人认为他是在传播佛教,为了弘扬佛法而塑像供奉他。
他那种以佛教名义为自己谋取私利的行为,着实不配得到香火供奉,但这一切依然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