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0日,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的一位年长馆员离开了人世,享年97岁。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其实是一位深受尊敬的人民教师,毕生致力于公益事业的资助,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主人公——金友之。
提到金友之,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他还有一个更具历史意义的名字——爱新觉罗·溥任。这个名字一提起,便让人联想到清朝末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没错,溥任的哥哥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而他的大家庭里还有光绪皇帝作为大伯,奶奶则是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与这些皇室成员相比,溥任选择了一条极为平凡的道路。正是因为他的低调和不涉政,他才得以平安顺遂地生活至2015年。
1918年,溥任出生在北京什刹海北岸的摄政王府,身份尊贵——他是醇亲王载沣的第四子,也是皇帝溥仪的同父异母弟弟。由于溥仪无子,而另一弟弟溥杰娶了日本女子,子嗣带有日本血统,注定不能继承皇位,溥任的出生为皇室带来了一线希望。
如果历史轨迹有所不同,清朝复辟成功的话,溥任的长子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任统治者,前途光明无限。然而,历史并无如果。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爆发了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也彻底改变了清朝皇室两代人的命运。
清朝覆灭后,作为摄政王的载沣厌倦了宫廷权斗,深知清朝灭亡是历史的必然,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于是辞去了官职,归隐故里,安心养老。长大的溥任亦步父亲后尘,远离政治纷争,专注于国学的研究,深入领悟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情趣,这也为他后来的教书育人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表面上是皇帝,实际上是日本侵略者的傀儡。载沣担忧儿子们的未来,带着溥任一同前往伪满洲国,探望溥仪和溥杰。二人在那里目睹了两位兄弟沦为日本人操控的模样,毫无中国人的骨气和尊严。
载沣无奈感叹道:“做日本人的皇帝,还不如当条狗。”溥任对此深表认同。当日本人提出要给载沣和溥任安排官职时,两人坚决拒绝。面对日本人的软硬兼施,载沣假装生病卧床不起,溥任暗中协助掩护,最终成功逃离伪满洲国,回到了天津。
回到家中,载沣对两个儿子的经历感到心痛不已,不愿溥任重蹈溥仪的覆辙,只希望他能平安长大。对于溥任想创办学堂、潜心教育的愿望,载沣给予了大力支持。那时日本人觊觎醇亲王府,载沣提出将王府改造成学堂,由溥任任教,以此保全府邸。
1947年,在载沣的支持下,溥任利用王府内废弃的净业寺创办了北京竞业小学,自己担任校长。从此,他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教书育人生涯。学校主要招收贫困家庭的孩子,溥任不忍孩子们因贫困而无法读书,便自掏腰包购买课桌椅和教材。
尽管生活清贫艰难,但教书育人的过程给溥任带来了无限乐趣,让他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溥任响应国家号召,将学校和王府内遗留的珍贵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自己则继续在多所小学任教,过着简朴的生活。
溥仪与溥任两兄弟,命运迥异。溥仪身为皇帝,曾风光一时,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而溥任淡泊名利,选择了平凡而充实的教育事业,最终在众人的敬仰中安详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