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看着眼前的英国俘虏,目光轻蔑,缓缓开口:“你们女王今年多大了?”
俘虏答道:“今年刚好二十三岁。”
道光帝的眉头轻挑,他随即又抛出了几个问题,仿佛那些问题是他对整个外部世界的全部认识。没有人知道,这几个问题,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清朝最终衰亡的伏笔。
道光帝的这几个问题,显得无比愚昧、荒唐。他的无知,甚至让人难以理解。他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你们英国现如今在哪儿?”这显然不是一时失言,而是对世界的根本无知。他,大清的皇帝,竟然连一个遥远岛国的所在都不清楚。甚至不止他自己,就连身边的大臣们也没能给出明确答案。道光帝脸上浮现出一丝不屑,似乎觉得,那个被他视作“弹丸岛国”的英国,何足挂齿。
为了摆脱这种困惑,帝王命人拿来一张地图,让俘虏勾画出英国的位置。看着那被画出的线条,道光帝笑了,笑得那么冷漠。“这英国,难道不就和日本一样小,隔着海面,都快不及我大清一个省?”他心里可能想,所谓的“岛国”不过如此。而那位俘虏,被他当作笑话,眼中的尊严和文化差异并没有在帝王的笑声中留下任何痕迹。
更为可笑的是,前朝的乾隆帝,虽然明知乾隆年间的中国并非真正“强大”,但却也能对英国有所警觉。乾隆遇到了英国使者马戛尔尼,马戛尔尼奉命前来为乾隆帝祝寿,表面是来祝寿,实则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的通道,渴望能从中国获得一些贸易优势。乾隆对这场外交并不热心,始终将英国的使节当作“来请安”的外来者,甚至不愿屈尊与其商谈。乾隆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始终坚持“天朝上国”的自豪,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对外界的认知局限在自己的“文化泡沫”之中。即便是当时英国国王所赠的最新战舰模型,这种先进的军事技术,乾隆也视若无睹。正因为如此,乾隆才未曾意识到,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
而道光帝,继承了这种愚昧的自大,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种态度会最终导致帝国的覆灭。当道光帝问及“你们女王在什么地方?”时,他显得如此自信,他甚至不以为意地笑着,似乎眼前的俘虏只是一个完全无足轻重的存在。道光帝听闻英国女王是“维多利亚”时,他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情:“一个女人,能有多大能耐?”
随后,他又问了一连串让人不忍直视的问题:“你们女王今年多大?”得到答案是二十三岁时,道光帝再次表示轻视:“才这么小啊?”而当问到维多利亚女王是何时继位时,俘虏告知:“十八岁。”道光帝无法控制自己的笑声:“才十八岁啊,哈哈哈……”这时,连朝中的大臣们也跟着笑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外国女王,竟然成了满朝文武的笑柄。
道光帝的目光依旧锐利,却无法看到英国女王所掌握的政治力量。他看不懂女王手中真正的权杖,他根本无法意识到,这位年轻女性所拥有的权力,早已超越了任何一位“雄图霸业”的帝王。在道光的眼里,帝国如日中天,而那些所谓的西方国家,无论是英国,还是那些远在天边的其他“岛国”,都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存在。可悲的是,直到真正的冲突来临,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更强大、更成熟的对手。
道光继续问道:“她有多大的权力?”俘虏答道:“她可以令行禁止。”这时,道光帝显得有些沉默,他或许开始有些动摇。毕竟,自己三十多岁了,还未能完全掌握全局,而这位二十几岁的女王却能做到,他在内心深处或许有些佩服,也有些许敬畏。
然而,即便道光帝有所感慨,他的内心深处依旧无法真正认同那个对手的强大。于是,他继续以一种故作轻松的态度问道:“她结婚了吗?她的丈夫对她好吗?”得到肯定回答后,道光帝无奈地点了点头,心中却泛起了和亲的念头。可惜,维多利亚已婚,这条路自然无法再走下去。
这一连串愚昧无知的问题,反映了道光帝对外部世界的狭隘视野。大清朝表面上繁荣昌盛,但实际上已经隐藏了无数危机。道光帝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国力早已进入衰退,内忧外患几乎让整个帝国岌岌可危。然而,他依旧在自以为是的盲目中摇摆,直到鸦片战争爆发,这一切才变得无法挽回。
道光帝决定释放俘虏,表面上显得宽宏大度,实际上,他只是怕惹怒英国,使得未来的冲突更加难以收拾。然而,鸦片战争还是爆发了。英国不满清朝销毁鸦片,决定派舰队远征。清朝的失败,带来了《南京条约》的签署,而其中的一项割地条款——割让香港岛——让道光和大臣们感到迷惑。那时,清朝官员竟然问道:“香港岛在哪里?”当英国人指明位置时,这些无知的官员甚至觉得,割让香港岛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地方”,丝毫不觉痛心。
这场愚昧与无知的闹剧,终究为大清的灭亡埋下了种子。皇帝的狂妄与臣子的懒散,让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慢慢走向了衰落,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