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揭秘军统的“八大金刚”——背后的真相与演绎
军统确实有过“八大金刚”,但其中绝不包括“四哥”徐百川和“六哥”郑耀先。这两位的军衔和职位,根本无法进入戴笠的核心圈层。无论是内勤的处长,还是外勤的站长,徐百川和郑耀先都没有资格担任。按理说,军统中的中校和上校在局里并不缺席,戴笠也不会与这些小角色有太多深交。甚至,徐百川和郑耀先也不可能有胆量称毛人凤为“毛座儿”。他们的历史原型,应该更接近于上世纪40年代初期军统上海区八个行动大队的队长,军衔大约是中校,抗战胜利后才晋升为上校。
在抗战期间,戴笠与上海的青帮大佬杜月笙联手,成立了多个行动队。作为“军统第一杀手”的陈恭澍曾在回忆中提到:“军统的‘区’并非行政区划中的‘区’,它是外勤单位的一种建制,属于最顶层的组织,直接隶属于局本部。上海区的一个组,其人数与‘南京区’相比要多得多。”陈恭澍还提到,1939年他担任上海区区长时,手下有22个联络站,4个电讯台,5个情报组,以及8个行动大队,所有在编人员超过千人。
随着一些领导的变节,像王天木、陈恭澍等人遭遇了逮捕和叛变,军统上海区的八个行动大队几乎被摧毁。我们在电视剧《潜伏》中看到的“万里浪”,其实就是陈恭澍手下第四大队的副队长,陈恭澍对他可谓痛恨不已。回忆录中他提到:“万里浪是个十恶不赦的叛徒,他和队长刘时雍不和,最终投敌。要不是他出卖我,我或许能用假身份过关。”
在回忆录里,陈恭澍提到了多个大队长的名字,包括赵圣、蒋安华、刘时雍、潘绍岳等人的名字也有所记载,但有些大队长的名字却没有提及。那些一直坚持与日伪作斗争的英勇大队长,或许才是陈恭澍心中永远的英雄。
然而,军统上海区的八个行动大队的大队长们,显然无法与“八大金刚”挂钩。戴笠与毛人凤最亲信的手下,基本都留在了军统本部担任少将处长,徐远举、周养浩等人虽然赫赫有名,但并没有获得“八大金刚”的殊荣。徐远举曾短暂担任第三处上校副处长,但由于与程一鸣不合,他被调往川康区担任代理区长,原因是他还未晋升为少将。周养浩也只是担任过第五处审讯员及息烽监狱主任,因与毛人凤有亲戚关系,才被任命为西南区副区长兼督查主任。
虽然徐远举和周养浩的历史原型无法登上“八大金刚”的舞台,但沈醉却真的是其中的“老疙瘩”之一。他曾担任军统局本部总务处少将处长,是最年轻的少将之一,深得戴笠信任。1942年,戴笠设立的“八大处”包括:情报一处(负责军事情报)、情报二处(负责党政情报)、第三处行动处、第四处电讯处、第五处司法处、第六处人事处、第七处会计处和第八处总务处。随着军统变为保密局,这些“八大金刚”开始逐渐消失。沈醉在回忆录中列举了最后一批少将处长,这一批可以称为“保密局最后的八个金刚”,这份名单包括沈醉、成希超、郭旭、叶翔之、郑修元、杨震裔、李希成、何芝园等人。
1949年,蒋中正的政权垮台,毛人凤和他的手下只能被迫逃亡,最终叶翔之、郑修元、杨震裔等人跟随毛人凤一起逃到台湾,而沈醉、成希超和郭旭则被关押在昆明。他们与徐远举、周养浩这些没有成为金刚的“专业人员”形成鲜明对比,尽管他们在战犯管理所的待遇并不好,但由于与沈醉等人有着较好关系,至少在金钱上不至于捉襟见肘。
沈醉和成希超、郭旭这些精明人总是能够巧妙地利用手中的资源,甚至在战犯管理所里也能够通过黄金和美钞维持生计。有一次,成希超趁机藏匿了两千一百美金,结果却被老鼠拖走,引得所有人一阵疯狂寻找。最终,沈醉通过一番“智慧”的调动,让成希超“找回”了失落的财富,三人分享了美金。
然而,与这些手段高明的人形成对比的是徐远举、周养浩。他们在昆明被捕时,身上几乎没有带什么物品,连一包烟、一块糖都难以得到。沈醉等人虽身处困境,却依然能够在战犯管理所中“活得滋润”,反倒是那些曾经的“金刚”因经济困窘而黯然失色。
这一切反映了“八大金刚”所背后的虚妄与现实的差距。所谓的“特务金刚”,在历史的洪流中,其实不过是纸糊的存在。没有了权力、没有了支持,他们也不过是普通人罢了。而对于这些昔日特务的经历,我们不仅能够从中看到历史的荒诞,也能看到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这些细节展现了“特务金刚”的权力更迭与生存挣扎,也许最终的教训是:无论过去如何辉煌,历史终究会将一切虚华一一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