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出生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幼子朱楠则是在洪武二十六年(1394年)降生。朱元璋的孩子们跨度如此之长,整整有39年的时间跨度。最早去世的是朱元璋的八子朱梓,他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牵涉胡惟庸案而自焚身亡;最晚离世的是十八子朱楩,去世时已是景泰元年(1450年),这位“活得最久”的儿子活到了60岁。
在这26个儿子中,除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幼子朱楠因早逝未能封王外,其他的24个儿子都被封为藩王。朱元璋一共封了25位藩王,其中包括他侄子朱守谦,这个被封为靖江王。更重要的是,封在边塞重地的如秦、晋、燕、辽、宁、谷、代、庆、肃等九位藩王,掌管着重要的军事区域,而其他一些儿子则因为能力较弱,未能在历史上留下太多记载。至于周王朱橚,他堪称是朱元璋诸子中最为贤能的一位,虽然他贡献极大,却在朝廷里成为了命运最为坎坷的“倒霉蛋”。
朱橚出生在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那年正值朱元璋兴建大明帝国的时期,时年他年仅五岁。朱元璋的五子朱橚出生后并未获得过多宠爱,甚至在整个宫廷内,朱元璋都未曾特别偏袒他。在朱元璋的眼中,除了长子朱标外,其他儿子基本上是平等的。长子朱标不仅在年龄上是老大,还因其深得父皇宠爱,几乎是成为了后宫最为看重的继承人。
尽管如此,朱橚并没有被打上“冷宫”的烙印。朱元璋在打下江山之前,就请了许多名儒教导自己的儿子。在他成为皇帝后,皇宫内的“大本堂”也开始专门进行对这些王子的教育,朱橚在这其中虽然并不具备令人惊艳的才华,但他的勤奋刻苦却令许多人刮目相看,常常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努力的王子。即便如此,朱橚并没有得到他父亲朱元璋的特殊关注,他的父亲早已设想好了一条接班路线,那就是将整个江山交给朱标,其他的儿子只能在朝廷内或边疆安稳地保卫大明。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推行了分封制度,正式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藩王。朱橚被封为吴王,藩地原定在杭州,然而朱元璋在考虑到杭州和南京距离太近、经济影响巨大后,最终将他改封为周王,藩地定在了开封。这一封号的变更,对朱橚来说无疑是个幸运的转机,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朱橚提供了一个深厚的根基。更重要的是,朱元璋还为他选择了冯胜的小女儿为王妃。冯胜在大明的立国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臣之一,这使得朱橚的姻亲关系和朱标相当接近。
尽管如此,朱橚并未因此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幸运,反而因一些失误逐渐跌入困境。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冬,朱橚未经父皇批准,擅自离开了开封前往凤阳。这一行为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对他严惩不贷,将他流放至云南,接管周王府事务的则是朱橚的长子朱有炖。虽然此时的朱橚已年逾三十,却还是承受了朱元璋这一重大惩罚。即便是皇帝亲生的儿子,触犯了规矩,也难逃责罚。
一年后,朱元璋又召回朱橚,给了他一次改正的机会,并重新让他回到开封。冯胜的处境则远不如朱橚,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冯胜因与朱橚私下接触一事,被朱元璋以“谋反”之罪处死。朱橚也因此成为了当时一大政治笑柄,没想到这位曾因父亲给予的机会在开封稳固藩地的周王,最后竟被流放到最为偏远的云南。
然而,命运有时会给那些看似倒霉的人带来不一样的收获。朱橚虽然陷入了父亲的惩罚之中,但他并未消沉。他看到了云南民众的贫困状况,心生怜悯之情,开始研究草本植物,并编写了《救荒本草》、《保生余录》等书籍,以改善民生,救助荒年灾民。这些书籍在历史上不仅对中国植物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为世界农业科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到了永乐年间,朱橚虽然再度获得了恢复封号的机会,但他始终未能从父亲和侄子的政治斗争中逃脱。即便如此,朱橚却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研究,在医学与植物学领域留下了赫赫战功。他不仅将传统的本草学进一步发展,还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帮助了无数民众。可以说,朱橚的一生尽管政治上处于波折之中,但他对世界所作出的贡献,足以让他在历史上永载青史,成为朱元璋所有儿子中,最令人敬佩的那位。
这也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写照。朱橚的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但他的真正价值,最终被后世铭记。在他的一生中,或许他并未享受过多少王权的荣耀,然而他通过学术和医学的成就,赢得了不朽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