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句话从古至今,几乎成为了无数读书人的人生理想。能够在科举中一举成名,金榜题名,无疑是最光辉的时刻,不仅能为自己争光,更是光宗耀祖的大事。然而,在古代,做官常常也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迫不及待想要进入,里面的人却又不断想着如何全身而退。只有真正身处高位的人,才会深刻理解“伴君如伴虎”的真正含义。作为一名臣子,每一个言行都必须小心谨慎,而即便如此,也并非能确保安全。毕竟,“天威难测”,谁能知道皇帝的真实心思?有时即使刀架在脖子上,也未必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何罪。
在元朝末年,天灾人祸,群雄四起,整个中华大地战火纷飞。最终,洪武大帝朱元璋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逐步统一了天下,平定了南北,建立了明朝,重新恢复了汉族的山河。通过这一历史大变局,朱元璋深刻认识到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元朝皇帝苛捐杂税,横征暴敛,民众疾苦,最终导致了义军的纷纷起义。这些教训深刻在朱元璋心中,促使他建立了一个更加宽松、亲民的治国方针。他爱民如子,倡导与民休养生息。
洪武元年,朱元璋新朝建立,各地官员纷纷进京朝拜,恭贺新帝登基。朱元璋在接见他们时,言辞中透露出深刻的谆谆教诲:“天下方才平定,百姓尚未从战火中恢复过来,国家如同刚刚孵化的小鸟,不能拔其羽毛;如同刚栽种的小树,根基尚未牢固,不能轻易摇动。与民休养生息,正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朱元璋不仅在言辞上要求臣子们谨慎行事,而且在实际行动上也毫不含糊。洪武二年,他便免除了北方三年的赋税,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还送去牛、犁、种子,凡是开垦成功的荒地,均归开垦者所有。此外,在洪武一朝,朱元璋几乎每年都尽力减免各地的税赋,保障百姓的生计。然而,一次减税后,朱元璋却罕见地感到后悔。
事情发生在洪武十三年夏,朱元璋下令减免江南地区五分之一的税赋。百姓们无不感激涕零,称颂朱元璋是位明君。然而,到了洪武十四年的正月,北元的丞相乃儿不花带领数万大军南侵,朱元璋紧急命令徐达、傅友德等将领准备出征。然而,粮草辎重成了难题。正值寒冬,田地被积雪覆盖,如何迅速征集到所需的粮食,成了摆在眼前的大问题。朱元璋心生一计,决定将江南减免的五分之一税赋重新收回,未来几个月按常规税赋征收。
这一决策一出台,朝中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间没人敢提出反对意见。毕竟,明朝的税赋已经远低于元朝时期,即便恢复原税,百姓的生计仍能得到保障。朱元璋见无人反对,便准备下令执行。然而,就在此时,谏官右正言周衡站了出来,坚定地说:“微臣启禀陛下,此事不可行!”一时间,文武百官都愣住了。大家顺着声音看去,发现发声的竟是周衡。
周衡,原是无锡人,年轻时通过科举考试一举成名,成为了举人。后来,在洪武三年的科举大考中,他再次金榜题名,获得了进士资格,并最终被任命为右正言。作为一名谏官,周衡肩负着直言劝谏的责任,而他今天所说的,是为了提醒朱元璋切勿失信于民:“陛下若朝令夕改,收回已减免的税赋,岂不失信于百姓,岂不如同元朝亡国时那样,令百姓心寒?”说到这里,周衡引用孟子的名言“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来警示朱元璋,提醒他施政必须考虑民心,不能轻易改动已做的决策。
周衡的直言让朱元璋脸色变得铁青,但他却没有立即反驳,而是深思熟虑后拍案而起:“你说的对,就照办。”这一回答令周衡一时震惊,跪倒在地,称赞朱元璋圣明。文武百官则纷纷默然无语,毕竟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并非易于言辞的帝王。他刚刚听取了周衡的直言,然而,不久后,周衡便因为一句“直言过当”受到了杀身之祸。
几个月后,周衡请假回家祭祖,却因暴雨滞留在路上,返回迟了整整一天。当周衡回到朝堂,朱元璋问道:“你得了几天假,实际用了多少?”周衡答:“得了六天假,来回用了七天。”朱元璋听后怒火中烧:“你竟敢欺君,这是什么罪行?”周衡立刻解释:“陛下,臣并无故意拖延,实在是因为路上耽搁……”然而,朱元璋直接打断他:“你曾批评朕朝令夕改,如今却因迟到犯了失信之罪,这又该如何解释?”朱元璋愤怒至极,最终命令将周衡斩首示众。消息传开,朝中官员纷纷震惊,虽然大家都知道周衡并非故意犯错,但真实原因是朱元璋心中积怨已久,周衡的直言让他颜面尽失,最终成了朱元璋的牺牲品。
周衡的死,标志着朱元璋的权力已经达到巅峰,甚至连直言的臣子都无法容忍。朱元璋对于权力的掌控,毫不容忍任何挑战。与此同时,他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丞相制度,并设立了锦衣卫来监控百官。锦衣卫从最初的亲卫逐步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特务机构,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大臣们为了保命,甚至每次上朝都要告别家人,生怕这一去就再也无法回家。
朱元璋通过设立锦衣卫、废除丞相制度等措施,逐步强化了皇帝的绝对权威。无论是周衡,还是胡惟庸,甚至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都会被用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与皇权发生冲突的人,都只能成为历史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