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辛亥革命能成功全靠英国和美国,没有英国美国1911年推翻不了清朝
迪丽瓦拉
2025-09-18 03:02:09
0

好的,我会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改写,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大家好,我是兰台。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这样一种观点:美国真正的国父其实不是华盛顿,而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因为如果没有路易十六无私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单靠美国自身的力量,根本无法成功摆脱英国的统治,实现独立。

这其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相当根据的。

实际上,美国独立战争从某种角度来看,只是法国和英国在全球范围内争霸战中的一个局部战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援助北美殖民地反抗英国的起义,背后的真正动因是与英国进行全球霸权的较量。

历史学家们估算,18世纪期间,法国为对抗英国的全球争霸投入了大约10亿美元,这在当时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

换句话说,若没有法英这场全球范围的冲突作背景,英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完全有能力镇压北美殖民地的叛乱。

同理,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推翻清朝,成功实现政权更迭,不仅仅依赖于武昌起义本身,更关键的是英国和美国为了各自国家利益,阻止了日本利用武力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的计划,这才是革命成功的真正幕后推手。

如果英美允许日本武力援助清政府,无论是袁世凯麾下装备精良的北洋军,还是南方革命军,根本不可能击败日本陆军,更别说日本联合舰队具备封锁长江、切断革命军补给线的强大能力了。

事实上,1910年,英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一份关于铁路建设的贷款合同,金额高达1100万英镑。根据当时的兑换率,100万英镑约等于620万两白银,意味着这笔贷款等同于6820万两白银。

只要英国愿意支持清政府,只需将这笔巨款直接交给摄政王载沣,清廷便能获得充足的资金继续镇压革命。

要知道,袁世凯亲手组建的北洋新军,在1911年竟然需要用大量金钱贿赂军官,才成功刺杀了反袁的同盟会员吴禄贞。

这足以说明,北洋新军虽然装备先进,但本质上依然是“靠钱卖命”的旧式军队。

如果载沣手中真有数千万两银子,北洋新军必定会听命于摄政王和清廷,而不是袁世凯一个人。

当然,影响辛亥革命成败最关键的还是日本。

有大量史料证明,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政府对直接武装干涉持有强烈兴趣。

武昌起义发生后,日本曾向清政府提议派兵“平乱”,条件是革命平息后割让东北地区作为报酬。

1911年10月13日,也就是武昌起义后的第三天,清政府陆军大臣荫昌与日本驻华武官青木少将商讨提供武器弹药事宜。日方明确要求清廷改善对日政策,尊重日本在满洲的地位。

随后10月23日,日方通过大仓洋行签订了一份价值273万日元的军火合同。

据当时日本报纸报道,革命爆发后,日本国内已迅速动员超过一万兵力,随时准备派遣至满洲战场。

更有甚者,日本还通过本国媒体放风,声称已准备军事行动,召集预备兵并大规模购置粮食。

到了1911年11月28日,日本内阁正式决定调整对华政策,称“鉴于中国局势复杂,关涉多国利益,各国已无法袖手旁观,必须迅速采取措施以保障自身利益。”

这其实是日本以保护侨民和其在华利益为由,试图借机获得多国授权,实则准备出兵中国。

公正来看,若日本成功武装介入,依凭当时其与清政府的实力对比,以及列强对日本出兵的默许,南方革命军绝无胜算。

换言之,日本一旦出兵,辛亥革命几乎必定失败。

然而,历史最终证明,正是英美两国联手“叫停”了日本的军事干预。

辛亥革命爆发后数日内,英国便宣布对革命持中立态度,实则偏向革命派,表明准备放弃对清王朝的支持。

英国不仅自己采取中立立场,还阻止其他列强趁机干涉革命,尤其防范日本的野心。

武昌起义后,英国驻华海军司令部建议从天津派兵保护汉口英租界,但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明确反对,指出此举会导致其他列强仿效,尤其是日本,形成连锁反应。

此外,英国驻日本大使麦克唐纳多次抗议日本政府支持清廷、向清政府贷款以及准备武装干涉的行为。

而美国则从一开始就明确反对日本以武力介入辛亥革命。

美国驻日代理大使斯凯勒曾直接提醒日本外务省次官石井菊次郎,未经美方同意,日本不得单独采取行动。

彼时,英国是全球无可争议的霸主,美国国力也远超日本。英美两国共同反对日本武装干涉,直接扼杀了日本的野心。

在此压力下,日本最终选择对辛亥革命问题“唯英国马首是瞻”,英国也为补偿日本损失,将其与沙俄一同纳入“四国银行团”,使其演变为“六国银行团”。

之所以说这是弥补日本损失,是因为“六国银行团”控制了清政府及北洋政府的对外贷款渠道,利息高低由银行团决定,清政府别无选择。

从这个角度看,辛亥革命中真正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是英国与美国,尤以英国居首。

那么,为何英美要阻止日本介入辛亥革命?

绝非出于善意,而是出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考虑。

清朝在20世纪初的国际地缘政治中处于边缘位置,既非非洲或加勒比地区那样资源丰富的地区,也非如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马六甲海峡等欧洲列强争夺的战略要地。

对西方列强来说,在华利益只是锦上添花,而非不可或缺的“生命线”,不值得牺牲其他更重要地区的利益。

英国更重视印度利益,对华政策服务于保障印度安全,视中国为保持统一市场和稳定秩序的必要条件,而不拘泥于政权形式。

法国则更关心印度支那半岛,远东内陆远不及摩洛哥重要。

德国亦如此,山东利益远不如东欧、巴尔干与北非重要。

俄国虽在远东经历日俄战争,但经济严重依赖法国,且受困于东欧和中亚的复杂博弈,难以在远东再掀风浪。

美国则保持孤立主义,海军实力有限,在华追求门户开放与利益均沾的策略。

1911年,欧洲紧张局势空前,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使英法与德奥几近开战,英国更将远东舰队主力调回本土备战。

在此大背景下,英国对华政策旨在维持一个统一且稳定的中国市场,既能维持内部治安,又不威胁英国印度利益。

谁来统治中国,对英国而言并无太大区别。

美国同样倾向于表面中立以维护自身利益。

法国和德国则被摩洛哥危机全力吸引,无暇顾及远东。

俄国无力在远东采取实质行动。

而日本虽有意图和一定能力,却因英美等列强强烈反对,难以独自武力介入。

简而言之,英法德俄奥都被欧洲危机牵制,没有多余精力投入远东,且均不希望日本借机壮大势力。

因此,辛亥革命得以顺利推翻清朝,终结了中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

END

参考资料:

《“大国协调”与“大妥协”:条约网络、银行团与辛亥革命的路径》,

《辛亥革命期间列强对华中立政策研究》,

《试论英国在辛亥革命中对华政策的转变》,

《辛亥革命与日本——以军事援助为面向的考察》,

《分析辛亥革命时期日本对革命党北伐的态度》,

《辛亥革命期间日本的对华政策再探》

---

你觉得这样改写怎么样?如果需要,我还能帮你调整得更口语化或更学术一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秦... 秦琼,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堪称战神级人物。他不仅在隋唐时期的战场上留下赫赫战功,更是被视为“门...
原创 美... 对于全球各国而言,研究国家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后代可以从历史中提炼出古人们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借以...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布声明 6月29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出声明,详情如下。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 为便于观众准确便捷地预约、购...
原创 寒... 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突然入侵上谷郡,杀掠了大量百姓。消息传到长安后,整个朝廷陷入了恐慌...
原创 日... 日本的军国主义,犹如一只被禁锢已久的潘多拉魔盒,一旦重新开启,带来的冲击力和影响将是巨大的,对周边国...
原创 考... 关于夏朝的真名是否为“夏”,这个疑问看似简单,但却涉及深刻的历史学问题。很多人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个问...
原创 历... 好的,我会根据你的要求进行改写。以下是重新表述后的版本: --- 一、如果曾国藩是赵匡胤,安庆或许...
原创 后... 一、落第书生 此人名叫敬翔,来自同州冯翊,他的祖先曾为唐朝的功臣,且有着赫赫声名。早在705年,他...
原创 明...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明朝是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统治将皇权集中的做法推向了极致。为了确保皇...
原创 中... 当然可以!我帮你把文章内容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文字更丰富一些: ---...
原创 清... 做生意的朋友们或许都听过一句话:“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东北地区经济萎靡,不适合轻易投入...
原创 他... 1931年,日本发动了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由蒋介...
原创 有... 好的,我已根据您的要求对文章进行了改写,保持了原意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以下是修改后的版本: ---...
原创 曹...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曹叡在临终时没有亲生子嗣,于是立下了年仅八岁的养子齐王曹芳为皇...
原创 清... 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指在清朝开国过程中立下显赫战功,并被授予世袭罔替亲王或郡王爵位的八位皇室宗亲...
原创 醇... 我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皇阿玛因病驾崩了。他的一生不易,继位时,大清江山已经风雨飘摇,虽然还能勉力支撑,...
原创 周... 对于熟悉汉末三国历史的朋友们来说,周瑜这一人物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东吴“四大都督”之首,是连曹操都极为...
《汴京听风录》:以文学想象打开... 作家南飞雁日前出版了新作《汴京听风录》,并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首发式。 《汴京听风录》围绕澶渊之盟后的...
原创 美... 众所周知,毛主席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可谓针锋相对,双方都希望能将对方一举打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某...
原创 史... 越举之事历来为众人所不齿,然而历史上类似的事件却屡见不鲜。就在唐代,唐高宗宠爱武则天,唐玄宗钟情于杨...